導讀:駝鈴聲聲,大漠孤煙。除了國內市場,企業也要瞄準國際市場,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開拓新的商機。市場分析認為,對于加速布局“一帶一路”的環保企業而言,重點開展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瀾滄江—湄公河等機制下的環保項目合作或將成為另一塊誘人蛋糕。
“要將‘一帶一路’建成綠色之路”。
千年絲路,駝鈴悠揚。在2019年4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煥發新活力的“一帶一路”基調再明確:不僅僅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綠色發展之路。
近6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綠色“一帶一路”政策框架已漸趨完善。截至2019年3月底,我國與英國牽頭發起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已有來自中國、英國、巴基斯坦、阿聯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近20家金融機構簽署。同時,新疆、陜西、浙江、北京、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先后在2017-2018年間出臺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多數屬于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生態環保合作不僅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同時是實現區域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大量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領域投資需求,都將成為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契機。
據介紹,中國每年綠色產業投資需求超過2萬億人民幣,是一塊巨大的“綠色蛋糕”。隨著環保產業發展與綜合實力增強,疊加國內部分細分市場領域趨于飽和,借助自身優勢拓展廣闊的國際市場成為現階段環保產業切實的發展課題。與此前國外企業類似的是,中國本土企業也開始建立海外市場的通道,將技術、設備、工程源源不斷的銷售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了另一塊增量市場。
隨著海外業務的深入,部分企業通過收購形式獲得已建成境外環保項目的運維權,基于企業既定戰略進行總體布局,快速增加相關細分領域中市場份額。在基礎設施領域,綠色“一帶一路”強化企業在交通設施和經貿產業園區建設中的生態環境治理,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誠如北控水務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斬獲頗豐,馬來西亞吉隆坡潘岱Ⅱ污水處理廠、新加坡樟宜Ⅱ新生水廠、收購威立雅葡萄牙水務資產。
也有部分企業并未直接以本企業的優勢產品、服務作為進入模式,而是采取了對外資優秀企業的并購、大比例參股或其他形式的戰略合作方式。不論是技術和設備本身的環境友好還是施工過程的環境保護,企業不僅要有走出去的勇氣和魄力,更要有技術、施工、金融等綜合實力。況且,提供可持續、系統化環保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獲青睞的重要指標。但目前這些綠色發展的商機,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還需要進一步挖掘。
“‘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不僅是從量上有數10倍的發展潛力,還將在質上實現全綠。”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全球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普遍認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所蘊藏的巨大需求和發展潛力正在逐漸顯現。根據亞開行估算,到203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每年至少需要1.5萬億美元投資,加上綠色轉型升級需要的額外成本則達到1.7萬億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