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技術精準投放到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各個領域,不斷解決著人們遇到的新問題,也緩解著應對大考的壓力。
在這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中,電網同樣由日常進入戰時。從運檢、調度、設備維護等輸配電環節全面感知與監測分析,到“網上國網”云端服務客戶需求,再到電力大數據精準服務政府、企業、居民……滲透電網肌體的科技硬實力,正豐富著電網企業的內涵,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加速融合
提升電網抗疫戰斗力
大考的一層含義,是要通過總結經驗教訓獲得新的提升。疫情防控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就加大科研攻關力度作出部署。各行各業涌現的創新力量不僅提升了抗疫“戰斗力”,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的便捷與安心。能源治理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一環??萍紕撔掠罒o止境,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加速融合,未來電網升級的更多發力點在哪里?
2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企業復工服務專班科長陶冶收到了一份復工生產情況報告。報告顯示,余杭區37家醫藥重點企業中,有4家因原材料斷供等原因復產率不到50%。上下游企業的復工電力數據幫陶冶精確地鎖定了產業鏈“斷點”。他馬上派出4名助企服務員上門對接,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企業復工電力指數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系統各省級電力公司已因地制宜推廣,電力大數據參與社會治理的行動和效果被社會各界認可。從事區塊鏈信息服務工作的巴比特副總裁馬千里認為,企業復工電力指數對地方政府推動復工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在推動與地方政府合作、加強社區管理這一塊也做得非常優秀。這些應用體現了能源數字化轉型的兩個方向:一是加強能源數據共享,即加強數據的交互,把數據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二是加強能源綜合服務,即加強數據的整理,爭取形成數據產品。
公司的供用電數據量龐大。從供應側看,公司經營區的供電關口眾多,電廠上網、經營區外電量輸入輸出等關口基本實現采集全覆蓋,依托調控系統可以按日、按月統計調度發受電量,實時在線監測電力供應情況。從消費側看,公司經營區基本實現了用戶側智能電表安裝的全覆蓋,有力支撐營銷抄表收費,能夠準確采集客戶月用電量。
在公司年初圈定的工作重點里,數據中臺等一系列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仍是重中之重,梳理數據、多元關聯、協同分析、價值增值等硬實力的提升則更為關鍵。
“現在的數據顆粒度,能做到企業用電情況日收集,未來再結合用戶標簽,還可以做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分析,比如中美貿易戰對電力市場的影響、恢復生產的政策是否對企業發揮作用,包括企業節能降耗、電力市場預測等都能進一步分析。”國網發展部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
數字化技術融入社會治理正在形成大趨勢,為企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民生“最多跑一次”“增強獲得感”等帶來了更多新的體驗。關于電力大數據的共享與增值服務,業界認為,一是電力數據共享要對等,對電力數據共享可以建設區塊鏈的共享節點網絡體系,可以做到數據的可追溯和安全管理;二是能源綜合服務要平臺化,整合數據產品,集成優質服務,并吸引優質合作方基于數據產品做二次開發和升級。另外,能源電力的數字化技術可以看到個人和家庭的很多生產生活細節,在做好服務的同時也要注重隱私保護。
“抓取數據后,如何提高數據的可用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同行業的數據貫通也非常重要。”國網能源院財會與審計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超表示,如果通過政府或企業牽頭,加強不同行業之間的合作,打通用電、用氣等相關聯行業的數據,拓展數據連接的廣度與實時共享程度,用戶的大數據畫像將會更加具體化,這些都可以作為技術突破的方向。
如今,很多市場主體既能成為電力的生產者,又能成為電力的消費者。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技術水平,帶動體制機制的創新,使能源治理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為各方關注。
“疫情結束后,能源行業應深入研究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更好發揮應急支撐響應作用。”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高峰表示,除了大電網的應急響應之外,應綜合考慮結合局域靈活電網、分布式發電和儲能的力量,運用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式,提升區域能源安全應急水平。
“基層能源治理的活力應當被激活。”張超認為,應合理賦予居民、企業等用電客戶參與能源治理的能力。比如,可以考慮在一個社區或者工業園區內建立能源電力中心站點,作為大電網、天然氣網應急響應的補充。這對電網企業提出了兩個支撐性的要求:一個是硬件支撐,需要研發出更加智能的設備或管理系統,能自動識別故障、及時反饋并指導人們排除故障;另一個是軟件支撐,提供更精準的咨詢服務,幫助人們更好地用能。“能源治理生態更加豐富,對國家電網公司等能源企業來講,將從生產型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變,主要提供標準制定、技術研發等,對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非常重要。”
電網積累軟硬件實力
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科技抗疫,不是“急中生智”,而是“由來已久”。這種實力一方面來自公司改革創新雙輪驅動機制下,電網各業務環節積累的雄厚軟硬件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創新引領大環境下從總部到基層每個人創新活力的迸發。
先說技術。
隨著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各環節中多要素廣泛接入和融合共享,開放的能源生態系統倒逼電網不斷向數字化轉型。公司不僅在電力重大科技創新、標準創新等領域謀篇布局,也著力探索人工智能、5G技術、區塊鏈等技術與電網的融合。傳統的手段正在更新。比如在輸電線路運檢中,上海等地通過輸電線路通道可視化視頻監控裝置,已經實現了“零接觸”巡檢。傳統的模式正在改變。比如一直在進行的營配調貫通工作,就為營銷、配電、調度等電網業務關鍵信息的數據歸真、關聯分析、提升價值破除了壁壘,成為企業整體運營效率提升的有力抓手。如今,覆蓋電網生產各個環節的信息系統為公司打通數據鏈條提供了有力支撐。
2月26日,四川升和藥業復工后生產的首批1000萬片磷酸氯喹順利下線,投放抗疫一線。而在8天前,四川邛崍市供電公司就通過智能電網調度和用戶用電信息系統覺察到了藥廠用電量的變化。該公司立刻聯系藥廠,約定時間上門排查用電安全隱患。
疫情防控期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第一時間就用上了用電設備監測“千里眼”;各地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利用電網斷面潮流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測管控電網風險并實現智能語音告警;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線路帶電作業機器人、無人機等協助供電員工一起完成巡檢工作……這些早已融入電網日常生態的科技手段,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再說活力。
近日,一批遠程智能消殺機器人奔赴湖北防疫一線。誰曾想,它們的“前身”竟是變電站清洗機器人。繼這批經由國網雙創平臺聯合上下游企業升級制造、孵化而成的“鋼鐵戰士”上線后,還有電動口罩、空氣凈化凝膠等10余款防護類產品等待研發上市。公司構建“五位一體”雙創生態體系,打造了更為開放的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給了基層更多創新空間。隊伍活了,點面結合的創新生態更具發展韌勁。
此次企業復工電力指數的一系列操作也充分體現了公司基層創新的熱情與活力。繼復工復產提上日程后,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首創的企業復工電力指數火了。隨后,公司在全系統因地制宜推廣,企業復工電力指數短時間內在各省級電力公司上線并有所創新。國網天津、重慶、青海電力等多家單位迅速推出具體舉措,針對區域、行業、企業進一步細化分類,差異化提供企業復工電力指數。國網江蘇電力則上線了企業復工電力指數查詢平臺。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一則說明硬件基礎好,數據能采集得上來;二則說明執行能力強,不僅是講政治顧大局的責任意識,也意味著挖掘數據價值的工作方式在基層已落地生根。
記者從國網發展部了解到,2月9日起,公司就已統一組織開展了基于電力大數據的企業復工復產監測日報工作,電量采集從供電關口細化到企業用戶,數據報送從月為單位變成日為單位,為政府提供觀察經濟的一扇窗口。由點及面、上下統籌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帶動,驅動公司在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線”勝利中,走得更穩健、更自信。
疫情過后,企業的發展方式或多或少都會有所轉變。而無論數據里淘金或價值中尋路,無論小步快跑或跨步飛躍,科技的作用將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多重維度中強化。電網發展也將以更多元的形式參與社會治理,融入并改變著未來的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