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9年最近的統計數據,我國在去年的總耗電量為75034億度,人均耗電5360度。其中,火電和水電分別為52201億度和13044億度,占總電量消耗的87%。其他的包括核電、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潮發電、地熱發電等新能源發電,占比在13%。而風能每年的發電量1500億度~2000億度,約占發電量的2%。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能源發電市場潛力巨大,也是一塊奮起爭奪的大蛋糕。
但是,新能源發電不同于煤炭發電,通過煤電聯合的方式,以降低成本運行,而且以環境污染為代價。更不同于水力發電,直接通過勢能轉化形成電能,發電成本才幾分錢一度??墒?,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的環境要求、設備成本、投資總額和運行成本極其昂貴。要想通過市場化方式的自由運行幾乎不太可能。
在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的起初階段,國家為了促進我國新能源的崛起,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補貼。在市場電力供應價格才1角多的水力發電成本下。居然給予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每度1元多的補貼,單單新能源補貼每年就投入了上千億元。
現在,雖然運行成本在不斷降低,可是要想于超低成本的水力發電和煤炭發電相比還是相差太遠。還需要給予并網價格的支持和一定的補貼才能正常運轉??蓳皫啄甑囊?,要在2020年前取消新能源補貼,那么也就是新能源進入了成本競爭的時期,只有低成本或者相對高價格并網才可以產生盈利。
對于,一些個體投資者,在發展新能源產業上勢單力薄,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不僅在并網價格上沒有優勢,在大規模運行的成本上也沒有優勢,更要命的是銀行融資成本是更是沒有低息補助。那么,要想個人項目在帶有公益特性的新能源產業中獲得高收益幾乎不可能。
一個每小時發電量2000度,也就是一年幾百萬度電的規模。跟如今全國風力發電超過1500億度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要想投資必須對其進行全面性了解,尤其是與其他低成本運作的大型企業成本比較,而且,還要考慮補貼的快速取消,以及并網價格的逐年下降等風險,還有,融資來源和融資成本也是要考慮的,最后再決定是否上馬!否則就不是上馬,而是騎虎難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