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認為:在當前深刻變革和復雜調整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形勢下,大國博弈的核心是爭奪地球資源及其控制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礦產資源政治化問題突出,疊加新冠肺炎疫情、主要資源生產國政治變化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我國境外資源供應面臨系列風險沖擊,礦產資源供應鏈體系變得更為脆弱。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
目前,我國綠色轉型發展中的礦產資源安全問題臨以下風險:一是國內資源無法滿足龐大需求,資源保障壓力大。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占全球7%,但戰略性礦產資源消費占全球32%,國內礦產資源儲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局面將長期存在。據測算,在海外全面中斷情景下,我國有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鉻等20種戰略性礦產無法保障。二是礦產資源進口量大、種類多,對外依存度高,安全風險大。2021年我國礦產資源進口額占貨物進口總額26%,21種戰略性礦產對外依存度超40%,其中鈾、鐵、鉻、鎳等10種對外依存度超過80%。進口主要來源地存在地緣政治和安全風險。三是國內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依然突出,外資源開發利用浪費嚴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在不少地方被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名"一刀切",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礦業領域政策法規還不完善,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還未出臺,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勘查開發動力不足,近幾年礦產勘查開發投入持下降。非油氣礦產勘查財政投入較高峰期下降2/3,采礦權固定資產投資較高峰期減少30%。五是勘查開發技術創新力度不夠,高端找礦技術裝備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國外,采礦規?;?、智能化、低碳化水平低。
為確保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安全,將黨的二十大對綠色轉型發展和能源資源安全作出的新部署落到實處,做到在關鍵時刻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頂得住供得上,極端情形下不被“卡脖子”。姜耀東建議:一是要從國家層面統籌做好礦產資源總體布局,通過找礦增儲夯實資源基礎,提升守住資源安全底線的能力。加快實施《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2021—2035年)》,制定合理的戰略性礦產資源礦種清單及安全保障關鍵指標、渠道,包括新增資源量、保有資源量、儲采比、儲備礦產資源(資源量/礦產地)等。力爭摸清礦產資源“勘查—采選—冶煉—材料—設備產品—循環利用”全產業鏈供應鏈底數。二是強化礦產資源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和儲備體系建設,提高礦產資源供應鏈的韌性。系統開展國內外礦產品供需分析和供應鏈風險評價,統籌相關政府部門職責,實施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工程,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社會共建、多元互補,構建“產品、產能、產地”三位一體的儲備體系。三是深化礦業國際合作,健全供應鏈安全保障體系。加強 “一帶一路”和周邊國家礦產資源供應伙伴的合作,構建自主可控的海外礦產資源運輸體系,實行“國貨國運”。積極參與國際礦業投資和貿易規則制定,確立與我國地位和經濟實力對等的話語權。四是全面推動綠色勘查開采和礦山生態修復,提升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全面實施各級礦產資源規劃,推動現有生態保護紅線等控制線差別化的管理政策實施,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全鏈條,持續提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五是完善政策法律、加大科技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礦業發展環境。加強科技投入,加大地質調查財政投入,持續開展關鍵礦產成礦基礎理論和綜合利用研究,通過技術創新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記者 張立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