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網訊 在延溪村廣袤的山巒上,只見一排排光伏板連線成片,整齊有序,漫山遍野,在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片光伏板匯聚成“藍色海洋”,在陽光下褶褶生輝,孕育著綠色發展的勃勃生機,這里就是福建風電公司沙縣富口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現場。在這里,熱火朝天的項目工地、繁忙奮戰的建設者,描摹出一幅“追光逐日”的火熱景象。
向著光,他們執著
沙縣富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延溪村國營綜合農場,可利用魚塘面積約412.53畝,擬在魚塘上建設集中式光伏建站,建成后將是福建公司內陸地區首個漁光互補光伏項目。所謂“漁光互補”,是指將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即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形成“板上發電、板下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為當地經濟提供清潔、可持續的能源支持。
“由于項目將建設在魚塘上,光伏組件下沿距水面約3米,水上高處安裝作業危險點較多,施工難度大,工人們在安裝光伏板時遇到了一些難題,但通過多方協作最終得以解決。”項目負責人張智杰說起項目建設前期遇到的難題仍記憶猶新。“為了解決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題,我們組建了專班,提前組織施工、監理單位觀摩學習,并針對水上高處安裝作業制定專項施工方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最終,項目選擇在施工時以鐵桶、鍍鋅鋼管和竹膠板分別搭設作業船,既保證了操作平臺的高度和穩定性,又便于材料搬運,有效提高安裝效率。“萬事開頭難,操作平臺解決了,項目就能繼續推進了。”張智杰表示,他們將充分發揮企業在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落實央企擔當,深化與沙縣當地政府的交流合作,全力推動“雙碳”戰略實施,切實把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據了解,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約2773萬千瓦時,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約1052小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836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2962噸。
追逐光,他們無悔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設備催交攻堅戰的“戰鼓”貫穿始終。
夜晚10點,伴著沙縣濕冷的空氣,項目部的辦公室里依舊燈火通明,項目建設小組成員們圍坐在會議桌旁,繼續緊張部署。
“由于主變生產廠家的生產能力已經全面飽和,來年一季度交付困難重重,一‘變’難求已成定局。”窗外,凜冽的寒風不時地敲打著窗戶,催交工作刻不容緩。
“我們要提前謀劃,對所需的催交監造設備進行分類,合理安排工作,爭取多渠道掌握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實處發力。”項目分管領導盧榮椿補充道。
“我剛才跟制造廠家聯系了一下,按照咱們的要求交貨存在很大困難,必須馬上敲定技術參數。”項目負責人張智杰提醒道,“為了確保設備按時交貨,我們和設計院盡早確定好設備參數,直接到制造廠家現場了解情況,及時把握進度。”
項目組成員們不斷討論優化施工組織方案,對未交付到貨的設備進行全面梳理,合理調整設備施工安裝順序,緊扣工程關鍵節點,倒排設備生產進度,與施工現場緊密銜接;對所有作業面所需設備的生產情況進行全面清查,制定設備催交責任狀,將任務細化到每天,將每一類設備落實到每個人,確保工程有序推進;有針對性地設立了3個催交小組進行分區設備催交,派駐專人駐廠催交,監督生產質量,協調解決設備排產問題,把好設備質量關,確保設備能及時排產、及時交付。
激烈的討論讓大家已然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已是凌晨2點。項目部板房內,一摞文件伴著一杯濃茶,正是一群“不眠人”,討論著數據是不是精準、方案如何再優化、難題如何解決得更好……
白天催貨、晚上研究調整作業方案,3天時間,他們完成了14項主要設備的生產情況核實和發貨計劃確認,為后續項目建設夯實了基礎。
綻放光,他們自豪
項目所在地沙縣位于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到了春冬季,常有大霧,晝夜氣溫差大。
今年年初,項目主變澆筑的工期和“寒流”天氣不期而遇。那時,寒風夾雜著濕冷的氣息狂躁地席卷而來,結結實實扎進皮膚,猶如一把利劍,生硬地在臉上來回切割。 “天氣急速降溫,但我們的施工進度不但不能停,還要再加快一點啊,到了三四月梅雨季節,我們水上作業更難開展了。”項目建設小組成員楊超一邊說著,他呼出的熱氣在口罩周圍迅速結起一層厚厚的白霜,遠遠看去有點像圣誕老人的白胡子。剛剛進組的姚歡龍打趣地說:“楊超,你這個‘圣誕老人’沒有圣誕禮物,手里只有各種設計圖、施工圖、進度表!”
寒風刺骨,這是一場與大自然搏斗、與自己博弈的征程,項目部的每一名成員都在和濕冷的空氣抗爭者,他們用汗水浸透的背影訴說著對工程建設的無悔,施工現場始終忙碌有序,項目建設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正在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一百多個日夜,45844塊光伏板終于如期完成安裝。4月17日,第一縷光照射在沙縣富口集中式光伏項目光伏板上,標志著福建公司內陸地區首個漁光互補光伏項目順利發電。
向新而變,向綠而行。在追光逐日的道路上,福建風電公司將繼續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深耕綠色能源領域,奮力開拓新能源改革發展的新天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