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電網行業扶貧與產業發展扶貧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綜合效益相結合,在堅強農村配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助力湖北打贏脫貧攻堅戰。
用上動力電 脫貧摘帽有信心
“供電有保障,我們加快生產,一定能按期交貨。”5月27日,赤壁市茶庵嶺鎮中心坪村竹器加工廠負責人吳祥友說。廠房里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加班加點趕制客戶訂單。
2015年以前,“夾生飯、燈不亮”是中心坪村居民用電的真實寫照。由于沒有穩定可靠的電力保障,農業生產加工企業引不進來,已有的企業留不住,村民紛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謀生。
2014年,湖北農村配電網供電可靠性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個百分點,每戶年平均停電小時數比全國平均數多8.7個小時。農網改造勢在必行。
2015年,國網湖北電力啟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省全年投入農網改造資金195億元,投資力度全國第一。
“自從村里電網改造后,家里擱置了三四年的家電才真正派上用場。”中心坪村書記皮銀水說,電飯鍋煮不熟飯,電燈忽明忽暗,電扇冰箱成擺設——缺電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不僅補齊了農村電力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更為產業發展添動力。充足的動力電點燃了村民們的脫貧致富夢。中心坪村有8000多畝楠竹林,靠“竹”脫貧致富,成為村民的共同選擇。
2018年8月,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中心坪村建起了扶貧竹器加工廠。赤壁市供電公司第一時間將一條10千伏線路及一臺160千伏安的變壓器架設到工廠門前。工廠投產后,吸納了20名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每年還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皮銀水說:“供電有保障,我們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脫貧攻堅,電力先行。自2015年以來,國網湖北電力累計投資580億元,整體實現網改“兩率一戶”達標目標;累計完成3.45萬眼機井(泵站)通電和4664個小城鎮(中心村)、2.19萬個自然村電網建設;建成5個小康用電示范縣,37個貧困縣戶均容量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大電網延伸范圍內實現村村通動力電,全力推進農村從“有電用”向“用好電”轉變,為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擦亮光伏板 陽光收益有保障
5月25日,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合子坳村光伏電站內,看護員習全蘭正麻利地清洗光伏板、清除站內雜草??恐@份工作,他每年有近5000元的收入。
湖北“三縣一區”(長陽縣、秭歸縣、巴東縣、神農架林區)均為深度貧困地區,是湖北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也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定點扶貧縣(區)。合子坳村位于長陽縣東南部,離水源地遠、交通不便。以前,村里無支柱產業,資源匱乏,村里也沒有集體經濟作支撐,部分村民因災、因病、因殘致貧。
2016年,國家電網“陽光扶貧行動”全面啟動。國網湖北電力在公司統一安排下,大力發展光伏扶貧項目,爭取1.73億元資金,建成6座集中式光伏電站,發電收益全部用于扶貧;首創捐建村級電站模式,爭取4.37億元資金,在湖北“三縣一區”23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為每村建設2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投運后捐贈給村集體,增加村集體收入來源。
國網湖北電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探索光伏電站綠色建設方式,做到“零取土、零采石、零砍伐”,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呵護綠水青山。
如今,合子坳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里的光伏扶貧電站已投運兩年多時間。在合子坳村委會光伏電站運維室的墻面上,一塊白板清楚地記錄著該村光伏電站的每筆收入和支出。“疫情期間,合子坳光伏電站仍然每月有上萬元的收益。”合子坳村黨支部書記周麗蓉說,因為有了光伏電站,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國網湖北電力針對光伏電站在運營中存在的運維保障難、收益結算難、精準受益難等問題,編制《精準扶貧村級光伏電站管理與評價導則》等4項國家標準,創新建立村集體、運維單位、總包單位三級運維服務體系,破解村級電站運維痛點,確保電站25年以上使用壽命,保障光伏發電收益持續穩定,助力村集體經濟穩固壯大。
截至2020年4月底,湖北“三縣一區”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2.06億千瓦時、收益1.77億元,惠及貧困人口35.01萬人。
4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巴東縣和長陽縣等16個國家級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至此,公司定點扶貧的湖北“三縣一區”全部脫貧摘帽。
拓寬致富路 小康生活有盼頭
“養蜂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多虧了供電公司的幫助!”5月26日,神農架林區木魚鎮潮水河村村民鄒萬明說。
神農架是國家級中蜂保護區,氣候溫潤、光照充足,蜜源植物達1000余種,養殖蜜蜂條件得天獨厚。2014年,公司在神農架啟動中蜂養殖扶貧工作。國網湖北電力工作人員走村入戶、摸底調查,決定將鄒萬明等村民作為中蜂養殖幫扶對象,提供項目資金和技術指導。
“以前養蜂,最怕過冬。”鄒萬明說,以往蜜蜂過冬存活率不足一半,自從在供電公司聯系的中蜂培訓班上學了技術,蜜蜂存活率提高到了90%。
經過幾次培訓,鄒萬明改進蜂箱和養殖技術。2015年3月,鄒萬明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80箱。2016年,他繼續擴大規模,一年能割2000多斤蜂蜜。
蜂蜜多了,銷售卻成了難題。就在鄒萬明著急的時候,國網湖北電力扶貧隊員多方聯系工廠收購鄒萬明的蜂蜜,幫助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2016年,鄒萬明家蜂蜜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0多萬元,不僅還清了欠債,還蓋起了一棟兩層小樓。
在國網湖北電力的幫助下,蜜蜂養殖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對林區生態保護和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神農架林區中蜂養殖已達4萬箱,年產量突破300噸,年產值1.3億元。貧困戶通過中蜂養殖,每戶每年可增收4000至1萬元。
國網湖北電力因地制宜做強支柱產業扶貧,在秭歸、長陽縣打造高山茶葉、有機臍橙產業,在巴東縣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建設香菇基地,拓寬村民致富途徑。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該公司打好資金、項目、產業、技術、人才幫扶“組合拳”,發揮電力行業優勢,借助電能替代工程,向秭歸縣捐贈茶葉電加工設備,設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實現長期穩定收益;發展電商促進消費扶貧,貧困縣農產品入駐國網商城銷售,在職工食堂設立70個扶貧專柜,組織員工購買“愛心訂購”套餐;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派出第一書記79人、各類駐村人員443人,幫助貧困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5月25日,隨州供電公司駐廣水市太平鎮貓子湖村第一書記楊曙光說。2019年,貓子湖村整村脫貧摘帽。疫情期間,楊曙光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發展村里的種養殖業,幫助村民渡過難關,防止返貧。
面對抗疫、扶貧兩個戰場,國網湖北電力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任務不變、進度不變、要求不變,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頑強作風,全面做好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就業扶貧、結對幫扶等扶貧工作,讓田間地頭活起來,讓扶貧產業動起來,讓滯銷農產品走出去,堅決啃下最硬的骨頭,攻克最后的堡壘,奮力奪取戰“疫”戰“貧”雙勝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