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正在持續增長。2019年,數字經濟對國內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7%。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和數字服務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特征是高度數據化。從電力行業的角度來看,發展電力大數據和區塊鏈,既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擔當之舉,也是打造電力企業新的增長點、建設能源互聯網的重要內容。
但是,如何建立大數據平臺?如何釋放電力大數據價值?如何基于大數據、區塊鏈、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這些都是電力行業迫在眉睫的重點問題。
如何用好大數據?
對于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來說,首先要構建開放的電力大數據生態平臺,打破行業與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建設數據中臺提供存儲、計算、網絡等基礎設施,支持多租戶入駐,動態分配資源,通過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實現平臺的開放;并將自身數據或外部數據進行封裝,提供數據包/API/ 定制數據服務,提升數據生產和變現的效率,靈活選取合作模式,驅動業務創新;同時,對數據源進行多樣化數據建模,提供結合行業特征的洞察和工具,創建合作共贏的運營理念和生態環境,支撐多層次的應用開放。
其次,需要建設覆蓋電力系統各環節的電力物聯網,推動電網感知測控邊界向電源側、客戶側和供應鏈延伸,提升電網、設備、客戶泛在互聯和全息感知能力,打造精準感知、邊緣智能、共建共享、開放合作的智慧物聯體系和應用生態。
最后,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聚焦輸變電智能運維、電網精準負控和能源互聯網創新業務應用,通過建設人工智能能力開放平臺,面向電網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和客戶服務等場景,研發電力專用模型和算法,打造設備運維、電網調度、智能客服等領域精品應用,提高電網安全生產效率、客戶優質服務和企業精益管理水平。
如此一來,具有海量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的大數據平臺,能將電網公司多個系統的數據資產整合到一個平臺上,通過對電力數據的高速處理和共享,可完成以前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具備AI和大數據能力的青海省新能源數據中心,可以基于天氣預報,更準確地預測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并采取多能互補策略,使得接入電網的總電力輸出更加穩定,保障青海省在2019年實現了連續15天100%新能源供電,很好的解決了清潔能源消納問題。
中國電力網(微信公眾號:China_Power_com_cn)注意到,目前南方電網已通過電力大數據平臺,梳理出了涵蓋發、輸、配、變、用、綜合各環節的53種典型業務場景,未來無疑還將會有更多的應用成果。
區塊鏈在電網中有哪些應用?
其實,區塊鏈的本質并不神秘,它就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只是因為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保證了它的“誠實”與“透明”,這為區塊鏈創造信任奠定了基礎。
7月6日,《人民日報》刊文顯示,國家電網公司區塊鏈技術實驗室正式成立。由于區塊鏈的技術形態與國家電網公司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高度契合,能夠有效解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數據融通、網絡安全、多主體協同等問題,該實驗室將區塊鏈納入能源互聯網技術框架,以打造一個開放型、共享型、創新型區塊鏈技術實驗室。
在電力行業,電子支付結算系統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將電費賬務、電商銷售等數據與各金融機構及第三方進行共享。無論是國網自有支付平臺“電 e 寶”或者支付寶這類傳統支付體系,其價值轉移都需要依托清算中心進行銀行間的數據交互,運營成本較高,使用區塊鏈支付使交易雙方直接進行數據交互,不涉及中介機構,極大地降低了中心化支付方式的系統風險。
同時,區塊鏈技術使得安全身份認證、微電網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配置、共享充電樁等領域變得智能高效。此外在電網業務跨境匯款轉賬、電網物資供應鏈金融方面,區塊鏈技術將明顯減少業務運營的時間成本和消耗,帶來巨大便利,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類似應用場景還會不斷延伸。
此外,也有業內專家建議,面對區塊鏈優劣勢需要揚長避短、用其所能,在技術經驗不是特別成熟的時候,區域鏈技術可以在安全風險較小的小范圍分布式能源、微電網領域內先行應用,再逐步擴大。我們可以肯定,未來幾年區塊鏈技術在電網中的應用非常值得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