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油價飛速上漲,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在本周突破110美元,創了近10年來的新高。雖說高油價會持續多久尚難定論,但地緣局勢短期或難以很快平復,那么油價目前維持在高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國際油價上漲,勢必會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聯袂上漲,全球范圍內的通脹預期由此升溫。摩根大通發出警告,若油價升至每桶150美元,將使全球經濟增長停滯,并導致通脹飆升至7%以上。
而油價居高不下,對于下游化石能源消費也是一把雙刃劍,原材料成本上升最終會傳導至下游終端產品,造成產品漲價并導致消費需求下降。
與此同時,高油價也將促使非化石可替代能源加速發展,同時也將促使低碳經濟加快發展。這是高油價背景下的另一個投資思路。
事實上,很多國家已經未雨綢繆,因為隨著西方對俄羅斯經濟與金融制裁的升級,作為全球主要石油輸出國的俄羅斯,石油出口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全球石油供應鏈。
德國氣候與能源部最近提出立法草案,計劃在203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15年;
美國則在呼吁實施稅收抵免、成立氣候基金,利用一切手段緩解油價上漲帶來的影響。
中國也在大力發展風光電等綠色可替代能源,2021年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達到1.01億千瓦,其中風電新增4757萬千瓦,同比增長16.6%,光伏發電新增5297萬千瓦,同比增長20.9%,均穩居世界第一,而且這個增速還在不斷上升,今年1月份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超過1200萬千瓦,這個增量已經達到2021年全年的12%。
風光電其實并不是新鮮事物,十多年前太陽能和風能就掀起過一波很大的投資熱潮,多晶硅一度漲到天價,而且涌現出像華銳風電這樣每股90元發行的風光企業。
但為什么到現在才又煥發“第二春”呢?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推進碳中和碳達標的步伐在不斷加快,許多國家都提出了中遠期目標,控制化石消費使用替代新能源的趨勢不可逆轉。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風光電雖然綠色環保,但其也有致命的短板,那就是不穩定,這個不穩定包括發電的季節因素以及電力輸出的波動性,導致風光電在輸出和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有“斷電”的尷尬。
因此,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風光電如果不能實現相對穩定的輸出與使用,還是不能與現有電網無縫銜接,則運營效益就會大打折扣,市場投資的欲望就會直線下降。
當年華銳風電發行時何其“風光”,但一上市就持續虧損,現在已經退市了,讓人唏噓。
而要讓風光電煥發“第二春”,光有政策扶持還不夠,關鍵是要解決短板。而新型儲能是未來風光電可替代能源能否得到大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可替代能源新的投資熱點,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可替代能源,都需要網絡能源儲能。
以數字經濟為例,目前國內重點發展的是5G和IDC數據中心,這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兩大著力點。
5G方面,工信部明確表示將加快建設,今年將新建60萬個5G基站,而前幾年國內累計建成開通的5G基站也不過142.5萬個,今年新建的就將占前幾年建成的40%以上;再比如數據中心,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展開,要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還要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無論是5G基站還是IDC數據中心都是耗能大戶,據測算,到2026年5G基站耗電量將上升至全社會用電量的2.1%,到2025年數據中心年耗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約5%,這兩個加起來就超過7%了。
因此,5G基站和數據中心都需要有精密空調、電源管理和儲能配套的網絡能源配套降耗,比如新建的數據中心,國家就明確規定了PUE能耗值必須在1.3以下,否則不給能耗指標,中國電信曾計劃在北京亦莊投建3000個機架的數據中心,就是因為能耗指標不達標沒有供電配額而告吹,由此可見一斑。
至于風光電發展需要的新型儲能配套市場,則更具想象力。
前面說了,儲能設備可以熨平風光電電力輸出的峰谷差,降低這些可替代新能源電力使用的波動率,實現更穩定的經濟效益。
據測算,隨著風光電的大力發展,新型儲能設備的市場需求每年都有百億以上的增量,而且很多是通過政策性進行配套,否則就會出現大量棄風棄電的現象,與發展新能源的初衷相悖。
由于現在大力發展風光電的都是分布式或者處在偏遠地區,抽水儲能的條件基本都不具備,而能快速方便部署的電化學儲能,特別是磷酸鋰鐵電池儲能的市場增量是最大的,僅國網一家到2030年電化學儲能就將由300萬千瓦提高到1億千瓦。
在這一領域,擁有電芯技術、電池生產和電源管理全產業鏈,能實現快速交付的企業將有望復制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的霸主地位。
來源:金融投資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