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項目開發公司Conjuncta、埃及可再生能源供應商Infinity和阿聯酋阿布扎比未來能源公司,周三宣布與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簽訂氫能源項目諒解備忘錄,價值高達340億美元(約人民幣2360億元)。
官方公告中披露,該項目旨在實現年產800萬噸綠氫或其他非生物來源的可再生燃料,成品將用于出口。項目選址位于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的東北區域,將配置最高可達10吉瓦的電解能力。第一階段400兆瓦工廠預期將于2028年上線,整個項目將提供3000個建筑業崗位,建成后將雇傭1000名工人。
Conjuncta的首席執行官Stefan Liebing也強調,作為技術供應方和潛在的綠色能源承銷商,該項目與德國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也是迄今為止兩國之間最大的雙邊投資項目,期待該項目的成功能激發更多的雙邊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Conjuncta此前已經與安哥拉國有油氣公司Sonangol簽訂了綠氨項目協議,計劃年產能為28萬噸,最快2024年投產。與綠氫類似,生產綠氨首先需要從水中電解出氫,然后從空氣中提取出氮,經過加溫加壓的“哈伯法流程”結合為氨氣(NH3)。
為了達到“綠色”的要求,所有生產能源用到的電力都必須為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太陽能、風能等,非洲恰好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潛在的限制只有水資源的獲取和物流基建需要從頭搞起。
德國的氫能源愿景
經歷去年刻骨銘心的天然氣價格暴漲后,德國對于推進自主可控的新能源轉型變得愈發迫切。
繼去年發表《國家氫能戰略》后,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在周二表示,希望到2030年能夠建設10吉瓦的電解產能,較此前提出的《國家氫能源戰略》翻了一倍。即便如此,這個數字才與毛里塔尼亞項目持平。德國期待短期內先用天然氣解決轉型期的需求問題,最終完全使用新能源取而代之,未來德國火電廠將燃燒氫能源發電。
為了實現這個愿景,類似于安哥拉、毛里塔尼亞這樣的項目也會越來越多。
對于發展氫能源來說,成本依然是眼下大規模商用的障礙。國際清潔能源協會(IRENA)去年曾表示,相較于國際油價的長期平均水平75美元/桶,綠氫的成本可以達到2-3倍,同時倉儲和物流的成本也遠高于原油產業鏈。在航空領域,合成燃料的成本能夠達到燃油的3-6倍。
國際能源署也在去年表示,雖然全球電解槽的產能已經超過20吉瓦,但電解水生產氫氣的項目直到近兩年才快速上馬,預計2022年底突破1吉瓦。不過伴隨著諸多項目投產,2023年開始氫能源相關的項目有望迎來井噴式落地。
來源:財聯社 作者:史正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