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決定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而如今能源緊缺正困擾著全世界。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燃油價格上漲近70%,天然氣價格翻了倍,歐洲情況更糟,電價漲了5倍,天然氣漲了350%以上,我國的鄭期所的動力煤合約主力從年初的666元/噸一路狂飆,最高漲至1982元/噸,漲了近3倍。
能源價格飛漲的原因來自多方面。首先,美元量化寬松推動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其次,全球資金避險對資源的搶購;第三,全球多地區氣候異常引發的增量能源需求。此外,對我國而言,全球產能下降,支撐起全球的大部分消費品供給也是國內能耗增長的重要原因。
面對種種危局,中國人必須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風電、光伏、水電、核電、新能源消納與儲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為主的新能源,將大幅減少我國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度,提高國家能源自主可控度。我國已著手從戰略的高度改變現有能源結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按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35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應該占到汽車總銷量的50%以上。
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來看,由于資源稟賦的問題,我國油氣的對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一直面臨不小的威脅。一旦國際石油供應出現動蕩,將對我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首次將“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納入國家安全類指標。
從實現“雙碳目標”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是必選項。要減緩碳排放最終實現碳排放的回落與中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今年前三季度,火電在整個電力供應中的占比仍超七成,新能源發展空間較大。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我國也必須走上綠色低碳的新能源發展道路。地球上蘊藏的化石能源總量是有限的,以此為燃料的傳統能源正在逐年減少。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上表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按照目前的使用消耗量,可預期在50年之內開始枯竭。為了保持目前的工業發展水平,保持現在的高科技,我們唯一的答案是要開發用之不竭的太陽能。
科學界也普遍認為,傳統能源已經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已開始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依靠化石能源的發展方式日益顯示出不可持續的態勢。
與此同時,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還能充分發揮國內巨大的產能和產業鏈優勢,助力GDP增長。在更長時間角度看,化解輸入性通脹的關鍵也蘊含其中。
現在,新能源已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與參與者。近日,銀保監會從綠色低碳角度表達了對新能源的支持。10月20日,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綠色低碳市場前景廣闊,將成為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發展綠色經濟通過技術革新創造大量有效需求,可以實現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更新升級。
企業也在積極行動。10月20日,內蒙古大唐托克托200萬千瓦新能源外送項目開工,這是世界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正式向風、光、火多能互補轉型。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電”50億千瓦時以上,節約標煤超過17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400萬噸。
在國家戰略層面,可以說抓住了新能源,就抓住了能源發展的牛鼻子;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國的缺電少煤時刻或許正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契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