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雖然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但短期內的沖擊不容忽視。從目前來看,在國內復工復產進度慢于預期,其他國家疫情加速蔓延的形勢下,疫情影響需要深入評估。此次疫情也為我國電力行業發展提供了啟示。
對一季度宏觀經濟的影響
2019年,我國經濟在經歷了中美經貿摩擦與逆周期調節政策之后,在年末艱難企穩,經濟出現階段性回暖。在經濟學家還在進行2020年經濟是“保六還是穩五”的探討之時,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鵝”事件已在悄然醞釀。隨著國內疫情在1月中旬的全面暴發,到現在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國家疫情防控升級,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全球大流行的趨勢,中國一季度經濟繼續下行已無懸念。
服務業和民營企業受影響較重
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拉動作用近年來不斷提高,在2019年占GDP比重已升至53.9%,疫情對GDP的影響通過服務業被進一步放大。由于新冠病毒傳染性較強,各地防控措施極為嚴格,疊加春節時點因素,餐飲、旅游、電影、交通運輸等行業沖擊最大。
就復工情況來看,國企和大型企業的恢復速度明顯快于中小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已分別占中國稅收、GDP、創新、就業、企業總數的50%、60%、70%、80%、90%,重要性不可小覷。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從2020年1月25日(春節)起至2月21日,已有249家企業發布破產公告。在2月9~21日倒閉的100家企業中,注冊資本在500~1000萬之間的企業最多,占據30%。2月中下旬以來,國家宏觀政策重點轉向財政,包括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單位繳費,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民營和小微企業提供專項信貸額度等,將一定程度上支持民營企業恢復正常運營,但幫扶力度仍有待觀察。
復工難復產,負面影響或致全球衰退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為防止疫情擴散,除去武漢等13個城市封城以外,大多數省份選擇延遲復工復產、嚴格實施出行管控。雖然自2月以來,國內政策重心已由防控疫情逐漸向企業復工傾斜,各地區開始分層分級推動有序復工,但復工效率不及預期。由于地方隔離措施無法統一,返工人員明顯不足、交通物流依然不暢、產業鏈上下游尚未匹配、口罩等防疫物資持續不足,因此地區公布的企業復工數據僅代表企業獲得復工許可,產能實質上未得到充分利用,“復工難復產”問題依然嚴峻。真正的全面復工可能需要到3月中下旬甚至更晚,而服務業的復工進度更慢(注1)(見表1)。
3月2日,經合組織(OECD)發布報告稱,僅是中國工廠和企業開工不足的影響,就很可能使2020年的全球增長從2.9%降至2.4%,如果出現更持久、更密集的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橫掃亞太、歐洲和北美,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會在2020年降至1.5%(注2)。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標準,全球經濟增速在2.5%以下即為衰退。3月9日,全球資本貨幣市場接近全面崩盤,美股觸發第一層熔斷機制,恐慌程度接近金融危機時水平。中國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下端,全球衰退不僅影響供應鏈接續,外需萎縮和市場恐慌亦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
重點分析對電力行業的影響
第二和第三產業電力需求受損較重
由于人員流動管制和物流限制,對勞動力和物資有密集需求的第二產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受疫情影響較大,而第二產業貢獻了中國2/3的電力需求。制造業和建筑業能否有序復工對中國電力需求增長極為關鍵。從表2可以看出,除連鎖超市、連鎖快餐復工達90%以上之外,其他主要行業復工率短期來看均不樂觀。
但長期來看,第二產業用電量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有改觀。例如,廣東、浙江等省份紛紛加碼了重點項目投資建設。廣東將原有2020年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7000億元提升至8000億元,新增公共醫療設施、老舊小區改造、物資儲備等補短板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管理。浙江明確要調整政府性投資計劃,新增安排鐵路、公共衛生等100個左右省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以上皆對用電需求提升有補償性提振作用(見圖1)。
第三產業包括公共服務、金融、零售、旅游等,貢獻了中國16%的電力需求,2019年第三產業電力需求增長率達總需求增長率的近兩倍。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據各行業統計報告,餐飲行業預計損失2100多億元,線下批發零售預計一季度增速回落7~8個百分點,節后累計發送旅客量為去年春運同期的1/6,貨運量增速預計下降5~6個百分點,娛樂業加旅游業損失預計4500億元左右,同比下降6成。除居民用電由于長期居家可能保持增長之外,其余行業用電量的增長率都將有所下降(見圖2)。
中東部特別是沿海省份用電量下降較多
分析各省的經濟結構,第二、第三產業集中的省份受疫情影響最大,尤其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用電量增速預計將大幅下滑。同時,這些省份在全國用電需求中占比較高,因此將對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產生較大影響(見圖3)。
以江蘇為例,2019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該省GDP比值為44.43%。截至2月28日,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總數4.45萬家,復工率達99%;復工人數603萬人,已經復工人員占比達73%。但是從用電量上看,2月27日全省工業用電同比下降28.3%,如果按企業用電超過2019年12月日均電量30%為復工標準,復工企業數為42.3萬家,僅占88.7萬家用電企業的47.7%。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該省GDP比值為51.25%,在此次疫情中損失慘重。反映在電量上,江蘇2月區域火電總發電量同比下降31.60%。
湖北省的支柱行業是汽車制造、化工和鋼鐵,都是電力高需求行業,三峽發電站也位于該省。湖北省完全復工復產預計需要更長的時間,電力需求也將有大幅下降,但湖北省僅占全國用電量的3%,對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產生影響有限。
電力需求總預測
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歷史數據的線性擬合關系,工業增加值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注3)增速下降10.99個百分點。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第一季度中國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預計將下降近3個百分點,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預測同比將下降約32%。
全年判斷,考慮疫情逐漸在四月初趨向平穩,產業恢復將會呈現顯著的差異化。一方面,制造業的逐步恢復相對較早,部分產業、企業可能會搶生產,因此工業用電量在二季度后有可能補償性回升。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的恐慌心理以及中小服務業企業的倒閉,短期內服務業得不到有效恢復,用電量需要較長時間才可回升。兩者疊加,電力需求全年變化可能呈現樂觀和悲觀兩種結果。疫情暴發之前中電聯曾預測2020年電力需求增長率為4%~5%,預計樂觀情形下最終實際增長率可能保持不變,悲觀情形下最終增長率可能降至3.5%(注4)。
對發電企業的提示
發電企業經營壓力將會逐步加大
一方面,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煤炭企業復產復工仍處于延遲狀態,少數煤礦以銷售庫存和保站臺發運為主,在產煤礦也因人員短缺無法迅速釋放產能。同時,煤炭運力尚未明顯好轉,一季度動力煤供應能力短期趨緊。
另一方面,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近期中央及地方、企業等多方出臺政策,明確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用水成本,降低企業負擔。2月2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通知,明確自2月1日至6月30日,降低除高耗能行業用戶外的其他企業用戶用電價格5%,實施支持性兩部制電價政策,以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各省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此舉將會導致電價的進一步下調,加之煤炭供應趨緊,國內發電企業將面對一定的利潤壓力。2月許多發電企業處于虧損邊緣,預計3月發電量及利潤情況將繼續承壓(見表3)。
能源電力行業管理亟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我國推行的能源應急管理主要側重于能源行業內部,集中于安全生產。國家和區域層面缺乏能源行業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安全應急管理制度與辦法。電力(電網)供應區域分割情況明顯,不利于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電力跨省調度與保障。西煤東送的整體格局不利于短期內保障電煤持續供應。此次疫情提示,國家層面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能源預測預警系統與平臺,提升預測和調度能力,加強燃料庫存管理,保障特殊時期能源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
對于電力企業而言,一是要不折不扣貫徹中央關于抗擊新冠疫情的各項部署要求,確保疫情期間電力穩定供應。同時,要深入研究落實國家發改委及各省區關于階段性電價政策,精準穩妥地推進復工復產,確保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二是電力企業應繼續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和行業走向,加強市場經營形勢研判,提高市場預測的靈敏度;搶抓補欠,力爭將疫情對生產經營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及時根據不可抗力條款調整基建相關安排,減少基建項目損失(注5)。
三是要更科學地把控煤炭采購策略,制定重大公共危機期間的煤炭庫存管理辦法,在降低火電缺煤、電力供應緊缺風險的同時,維持合理庫存(注6)。
四是清潔能源發電受原料、人力波動影響小,發電優先級別高,受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影響更小,因此傳統火力發電企業應進一步豐富電源資產結構,提升彈性水平和承壓能力。
五是通過此次疫情,分布式能源系統對企業單位個體應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優勢作用更加凸顯,電力企業應趁此東風,積極布局補充小微綜合能源項目,繼續向高品質綜合能源供應商轉型。
注1:野村證券估計3月中旬,廣義和俠義復工指數將分別升至81.3%和72%。大摩復工指數顯示可能到4月初企業復工才能恢復正常。
注2: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3,〈OECD Economic Outlook,Interim Report March 2020: Coronavirus: the World Economy at Risk〉
注3:“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常被用于跟蹤工業生產情況,但該數據來源為浙電、上電、粵電、國電、大唐和華能六大集團旗下沿海電廠,因此實際為沿海電廠發電耗煤量。
注4:來源: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 2020.02,〈Coronavirus Impact on China〉
注5:2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明確:因疫情防控不能履行合同屬不可抗力。
注6:此次危機中,發電企業積極保障煤炭庫存,疊加日耗煤量增速下降的影響,六大發電集團煤炭庫存可用天數一直保持高位運行。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年3期,作者供職于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電力研究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