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能源 > 動態

    山西長治大力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有益實踐

    能源發展網發布時間:2021-11-30 00:00:00

    近年來,長治市大力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建設,注重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采取多元化財政投入、多部門聯動協作、多主體市場參與、多模式典型引領的辦法,取得了環境保護和群眾增收雙贏,探索出一條以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為引領,以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將生物質能源化利用與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有機結合的新路子,有力地促進了循環經濟和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力。

    有了方案 省了精力

      初冬時節,在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孟家莊村的大片玉米地里,碎秸稈機、摟草機、秸稈打捆機各司其職,將一片片玉米秸稈打包成捆。隨著機器的轟響,20多畝的玉米秸稈不到一小時就被壓縮成十八九個秸稈捆運走。
      長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⒄f:“以前人工收的時候,一天只能收一兩畝地,秸稈處理也是個麻煩事,現在機器收,一天工夫就能收兩三百畝,打成捆的秸稈被生物質能源電廠拉走,真是省事不少。”
      秸稈發電是長治市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式之一,近年來,當地把推進秸稈資源燃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作為工作重心,先后印發《農作物秸稈高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手冊》等文件,將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裝備納入補貼目錄,實行機械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等勞動作業補貼;并在以禁促用、爭取項目、收購生物質發電、辦理項目手續、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導、上下聯動、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秸稈綜合利用政策扶持體系。
      目前,長治市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共爭取到中央投資3796萬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26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8000余萬元。襄垣縣、長子縣、上黨區等地先后被列入全省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區,通過整縣集中推進,示范帶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在政府政策引導、財政資金撬動下,長治市涌現出武鄉弘晟生物質能源、沁縣農林廢棄物加工利用、沁源乾和源牧業、長子晉西牧業合作社、襄垣綠海養殖合作社、潞州賓花食用菌種植合作社、襄垣七一華富等一大批秸稈收儲運及綜合利用主體。
      這些新興經營主體通過推廣秸稈燃料化加工、肥料化還田、飼料化喂養、基料化栽培、原料化利用等路徑,探索出十大技術模式,形成了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業態,帶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1%。

    護了藍天 暖了百姓

      11月22日,來到長治市上黨區北呈鄉南呈村,走進農戶家中,家家戶戶暖暖和和,室內溫度足有20℃,農民溫暖過冬變成了現實,一個小村莊究竟靠什么提供了這樣的“民生溫度”?
      在村里的集中供熱站記者找到了答案,只見成捆的秸稈被輸送帶導入秸稈捆燒直燃鍋爐的爐膛,鍋爐產生的熱能將被管網送往南呈村的農戶家里。
      從2018年起,南呈村的村民收秋后,都會把自家的玉米秸稈拉到村里的供熱站,雖然多了一道“工序”,但也多了一份“收入”。
      南呈村的老黨員李保文說:“縣財政一畝地補貼80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其中25元用于支付農民土地旋耕費,55元用于秸稈收儲的打捆、運輸等費用,村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對我們一般農戶來講,以前使用散煤取暖需 3000多元,現在只需 1000多元,不但省錢省力,還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提起集中供熱的事情,54歲的村民張俊山贊不絕口。
      在長治市轄區內,同樣的“溫暖故事”也在其他縣區上演。潞城區的微子鎮和成家川街道建設2座供熱站,利用秸稈、玉米芯、鋸末等生物質燃燒供暖,僅一個采暖季,可替代散煤5000余噸,就地消化玉米秸稈2萬余畝,供暖能力達17萬平方米,并為當地村民提供可改良土壤5000畝的炭基有機肥。長子縣石哲鎮西漢村綠野新能源有限公司,統籌利用6500畝玉米秸稈和公司1100頭牛的糞便,通過大型沼氣工程,為全村400余農戶提供生活炊事和冬季取暖用能。
      長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秦志云介紹,在生物質清潔取暖方面,轄區內各縣結合實際,創新不斷。潞城區的創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氣炭聯產集中供熱,上黨區的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利用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沁縣、武鄉、襄垣等縣采用固化成型(顆粒)燃料+環保爐具分散式農戶取暖等模式,取得了治理農村環境、禁止焚燒秸稈、改善大氣環境、清潔能源替代的良好效果,極大地推動了秸稈綜合利用向著產業化、規?;l展。

    肥了地力 富了農戶

      49歲的王愛杰是屯留區麟絳鎮柳行村的農機手。2017年10月,王愛杰和五個哥哥抓住農業生產托管試點縣的契機,吸納31戶農戶成立了拓春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目前擁有各類農業機械及生產設備60多臺(套),在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的全托管服務中,積極推廣玉米秸稈粉碎深耕還田技術,2020年作業面積達到1.5萬畝。此外,對不適合全程機械化的丘陵山地地塊,合作社提供秸稈還田服務,作業面積達5.5萬畝。
      “西部丘陵山地,合作社負責旋耕秸稈還田,政府每畝補貼20元,東部平川地合作社實施旋耕、深松服務,政府每畝補貼30元。這幾天,全縣合作社的機械都在張店鎮實施旋耕作業,沒有一臺拖拉機閑著。”王愛杰說。
      “秋天還田的秸稈完全腐爛要到第二年的伏天,今年,我們在機播時試驗了秸稈垅側溝播技術,這樣,可以把種子播在墑土上,秸稈不僅起到蓄墑保墑的作用,還可壓制垅上雜草生長,保證了農作物的養分需求。”王愛杰接著說。
      在屯留區,僅秋季旋耕地一項,農機手日平均收入500元,全季可增收1萬元,700個農機手則可增收700萬元。
      近年來,長治市從創建全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市的實際出發,圍繞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產品質量,狠抓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在丘陵地區和冷涼高寒山區,堅持推廣玉米整稈半耕半覆蓋還田、地膜秸稈二元覆蓋還田等傳統還田技術,在平川地區重點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秸稈肥料化利用面積達190萬畝,利用量約80萬噸,利用率61.5%,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耕地土壤質量提升。
      秦志云說:“我們在秸稈還田上,著重支持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關鍵環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了秸稈肥料化利用問題,一批循環農業的集成技術推廣到了大田,帶動長治市有機旱作農業走向新天地。”

    來源:山西日報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