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及時、客觀、準確的用電量數據,分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并提出對策,推動生產企業復工復產。”
2020年春節前后,適逢春運高峰期,湖北省武漢市等地陸續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指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無疑,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科學、客觀、準確的分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并提出對策,是沉著應對、精準施策、高效重建的關鍵。
用電量與經濟發展關系密切
作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電力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能源戰略的不斷調整,尤其近年來“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電能替代舉措的積極推進,能源消費逐漸向電力消費傾斜,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持續提升,社會經濟對電力的依賴程度逐年增加。
用電量與GDP增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從GDP與用電量增速對比曲線圖可以看出,2003-2019年二者用電量走勢基本一致。2015年和2018年二者有些背離,一方面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動力轉換;另一方面是二者統計指標調整時間上有些不一致。
分產業看,10余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發生明顯變化。2010至2019年,第三產業GDP貢獻率由39.7%上升至59.4%,增加接近2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GDP貢獻率由58.6%降至36.8%,下降21.8個百分點。三大產業貢獻率格局基本穩定,第三產業成為拉動GDP的生力軍,其占比上升5.7個百分點;二產占比下降6.6個百分點。2019年,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達51.0%,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貢獻率比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是支撐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主要動力。
分行業看,二產中,制造業和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占比均下降4.3個百分點,但依然還是用電量的主要力量。而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為代表的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穩步發展,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密切聯系的第三產業諸多行業持續高位運行,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成為電力消費中的新亮點。
同時,從消費、投資和國外三大需求累計同比對GDP貢獻率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成為中流砥柱,而投資形成貢獻率趨于穩定。
事實上,電力消費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和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電力消費量都作為被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表征性指標。電力行業的健康發展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促進經濟發展;反之,經濟的持續發展又能推動電力產業的發展,具有雙因果關系。
疫情對用電量的影響分析
電力與經濟的密切關系,為我們從疫情對各產業、行業用電量的影響,進而分析未來經濟走勢提供了可選視角,尤其是用電量具有及時性、客觀性和準確性的特性,使得這種范式具有一定的優勢。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電力終端消費面臨外“困”內“憂”的疊加影響。
外“困”方面。一是中美經貿摩擦解決前景仍不明朗。2017年8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持續性對國家出口造成影響,中國對美出口下滑明顯,電力行業作為與國民經濟各行業密切相關的重要基礎性行業,加征關稅效應逐步顯現,尤其是東部沿海外向出口特征顯著的外貿和經濟大省,去年以來售電量增速呈現出下滑趨勢,金屬制品、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表現尤為明顯。因此,2019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的微弱企穩和今年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定所帶來的利好,很大概率會被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中和。
二是世衛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并提出包括針對貨物、集裝箱、交通工具等在內的7條臨時建議,這將加劇外需對經濟的沖擊。盡管該決定可以給我國帶來更多的資源戰勝疫情,但其將提高或觸發各國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國家投資的相關限制。目前,被譽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跌至487點,創出2年來新低,接近歷史低點。BDI指數由幾條主要航線散貨船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而成,這些散裝船運以運輸鋼材、紙漿、谷物、煤、礦砂、磷礦石、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為主。若疫情短時不能控制,將影響我國制造業等行業用電量的增速,甚至有可能推高煤炭、天然氣等電力燃料的價格。據悉,沙特也將加大原油減產力度。
內“憂”方面。一是正值春節,我國部分中東部城市封城、公共交通停運、禁止旅游出行、聚會。初步估計,娛樂業、餐飲、零售、旅游這些行業的用電量將造成較大影響。
二是由于節后企業復工推遲,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如紡織行業、電力電子代工企業等用電量將大幅下滑。
三是制造業行業用電量增速將下降。盡管新冠疫情直接影響旅游、餐飲、商業、交通運輸等三產行業,但由于產業鏈的波動,長期必然會給一、二產業造成相應的影響并將逐漸顯現,尤其是通過需求、消費逐步波及制造業,致其用電量增長逐步承壓。
調查分析之后,不妨予以實證比較。2003年,SARS疫情持續時間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確診感染病例7429例,死亡865例,死亡率9.2%。對比新型冠狀肺炎,截至2020年2月3日20:00,確診感染病例17336例,死亡361例,死亡率2.1%,疫情尚在繼續。
從用電量變化來看,2003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為15.4%,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點,而GDP增速也高達10.0%。從圖1上,基本看不到SARS爆發對GDP增長的影響,而是少有的快速增速的趨勢,若分季度看,僅是當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下降2個百分點。2003年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期,拉動電力供需兩旺。因此,SARS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基本被強勁的改革發展速度對沖掉。而此次疫情所面對的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步預判,此次疫情將對經濟的沖擊大于SARS所帶來的影響。但此次防控政府層面動員迅速,基層反饋及時,從2019年12月底到1月底盡管確診人數超過SARS,但致死率較低,且增速從目前看有走低的趨勢。全年總體看,經濟波動不會太大。
從用電量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上述分析可知,疫情直接影響的主要行業有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教育文化娛樂業、消費品制造業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其用電量占比分別為2.4%、1.1%、1.3%、6.9%和2.2%。
總體來講,假設防控及時,疫情持續時間較短,并控制在一季度內,二季度工廠產能及生產逐步恢復的情境下:一季度,三產、二產用電量增速同比回落約5.0和0.2個百分點,二季度三產用電量增速環比緩慢回升,二產用電量受產業鏈波動影響,增速環比略下降??紤]到部分產業、企業疫情結束后,會壓縮周末休息時間,搶生產,上述行業用電量二季度后可能持續回升,不斷消化。三四季度各產業用電量將緩慢回升。因此,其年度總量不會變化太大,全年用電量增速4.5%左右,只是季度增速會有所調整。
從地區來看,疫情較重的中東部的用電量增速將大幅下滑。從我國的電量結構來看,近年來分地區用電量增速總體上呈現“西高東低”特點,西部地區領先。2019年,從比重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用電量所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7.2%、18.7%、28.3%、5.8%。從貢獻率看,各地區用電量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9%、18.8%、38.4%、4.9%。2020年,中、東部用電比重將有所降低,西部用電量比重提高。同時,西部對用電量的貢獻率將繼續提高。
從各方建議和政策出臺趨勢看,國家可能出臺以下相關政策:一是財政貨幣支持政策對受損行業進行財政貼息;二是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三是嚴格落實降電價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四是降低或免征個人所得稅擴大內需拉動消費。這些組合政策將盡快恢復受損行業或企業,確保GDP增長率保持在5.5-6%。
綜合上面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幾個結論: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必然影響企業生產和社會零售品消費,導致用電數量和結構變化,從而對宏觀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其程度大于非典。第二,通過調整年度計劃安排,生產調節性大的行業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部分因疫情影響的生產。第三,適時出臺宏觀政策,適時拉動潛在消費和投資,通過增量沖抵部分影響??傊?,無論理論上還是經驗上看,新冠疫情會影響經濟增速短期放緩,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不會因為外部沖擊而發生實質性改變,疫情結束后,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和得當,增長會反彈并恢復到原有軌道上來。
當然,要實現上述調控目標,建議把握“穩”、“準”、“狠”、“活”。首先,出臺政策要穩。促進經濟平穩發展,保持政策的穩定性,畢竟重建不是畢其功于一役,有個相當長時間和過程。其次,落實措施要準。疫情對經濟、產業和行業的影響可能不對稱、不均勻,所以要對癥下藥、因癥施策。再次,執行力度要狠。疫情造成復工復產較大的延遲,一年之計在于春,錯過了春季,后期壓力相當大,必要加大力度,尤其是一些季節性的行業。最后,調整機制要活。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大、影響程度深,可能面臨很多曾未預見的新問題新困難,如果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必然延誤戰機,應大膽采取靈活機制,甚至一地一策,一產業一方案,確保任務順利完成,目標如期實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