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在2021年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表示,從發展布局看,“三北”大基地、海上和中東南部是拉動中國風電發展的“三駕馬車”。田慶軍認為“三駕馬車”應均衡拉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第一,“三北”地區風電發展需要“騰網換電”和“騰籠換鳥”。“三北”地區重新回歸,消納是首要問題。特高壓送出能力無法滿足高速增長的新能源開發需求。就此,田慶軍提出兩個方案:一是“騰網換電”,“三北”地區每年用電負荷并不低,尤其是內蒙、新疆等地區,目前火電占比還是很高,因此要加強清潔能源本地消納,減緩送出壓力,綠電資源開發建設與綠電消納替代同步,提高三北地區的綠電使用比例,促進當地能源結構有序調整、經濟穩健發展;二是“騰籠換鳥”,重構中國工業布局,結合中國東部、南部等地區工業電價較高的實際情況,把一些高耗能產業往綠電密集、電價便宜的“三北”地區遷移,促進更多綠電消納,整體拓展新能源增長空間。
田慶軍提到,要實現兩個“騰換”方案,各地方政府需要更加重視“能耗雙控”問題。綠電沒有碳排放,建議鼓勵使用綠電,從而激活產業向“三北”風光資源大省流動。通過利用風光資源優勢打造能源價格洼地,吸引符合要求的高耗能企業在當地投資興業,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同時促進新能源裝機增長。未來還可以通過制氫、儲能等方式進一步消納更多的綠色電力,助力中國早日實現碳中和。
第二,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需要降低融資成本、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利率下行是全球趨勢,海上風電融資成本如果能降到3%以下,會有效幫助度電成本下降,另外,送出線路建議納入輸配送電價,如果能實現這兩點,海上風電馬上就可以平價。目前送出成本在一次性建設成本中占比太高,海纜成本約合度電成本1毛錢,未來隨著離岸距離增加,這個成本會快速增加。
田慶軍強調,中國海域風速和建設條件差異巨大,海上風電一定要定制化開發。過去陸上風電兩三款風機包打天下的模式不適合海上風電。遠景測算:如果杭州灣以北海域,EPC降到單位千瓦12000元,融資成本降低到4%,發電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海上風電就可以做到4毛錢以下的度電成本。如果不計送出線路成本,每千瓦可減少1000-2000元的投資,總投資降到12000元非常有希望。如果地方政府再給予適度的政策支持,海上風電平價來得會更快些。
第三,中東南部“御風計劃”推進,建議抓住土地和消納兩個主要矛盾。首先,建議中東南部風電不再區分分散式風電和集中式風電。過去對分散式風電的定義過于苛刻,一是電壓等級不能超過110kV,這就將分散式風電的消納范圍限制在了50公里以內,許多地區變得不可開發。二是不能反送電。田慶軍認為,如果能放開這兩點,把分散式風電和集中式風電一視同仁,就可以在一個縣里打包做開發,加快實現“百縣千村萬臺”的目標。其次,建議土地以租代征,把田間地頭、村前屋后、廠區路旁等一些零星的土地利用起來。最后,建議電網支持“零碳工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以幫助更多的經濟開發區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早日實現碳中和。
田慶軍還分享了他對風電發展的一些思考。
“風電行業要警惕低成本陷阱,杜絕惡性競爭。”技術進步持續降低度電成本,是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根本。但過往經驗告訴我們,過度競爭的低價訂單執行過程中的合同糾紛給產業鏈上下游都帶來了極大困擾,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在供應鏈成本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形下,低價導致低質是大概率事件,呼吁開發商在關注價格的同時也要重視質量安全。
田慶軍表示,風電行業在最近3年技術創新不足。2018年開始的價格戰使風機價格一度下探到每千瓦3000元以下,制造業毫無利潤可言,2019年上半年出臺的補貼政策又助推了風電搶裝潮,價格被快速拉升到每千瓦4000元以上,2020年一整年持續了供不應求的搶裝局面。過去三年,風電行業沒有以“正常”的方式發展,忽冷忽熱,導致創新不夠,驗證不足,行業大多在以前的技術進步基礎上修修補補,葉片做長、塔筒做高、容量做大、風機做輕,很多設備企業在基礎研究如材料、電機等核心技術上面缺少投入。因此,田慶軍呼吁平價時代,產業鏈回歸理性,上下游應持續在技術研發和制造工藝上創新。
最后,田慶軍提醒,近期資源開發過熱導致競爭激烈,非技術成本快速增長,行業需要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司其職。單純和過度的資源置換,會將先進技術和產品拒之門外。“未來我們不希望看到品牌輸給了價格,價格輸給了資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