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越來越多車主的選擇。據中汽協數據,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市場占有率達到28.3%。
與之相伴的是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持續優化。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建充電樁144.2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35.1萬臺。截至6月底,全國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超過660萬臺。
在政策補貼和企業發力下,新能源汽車購車、用車成本等方面的“紅利”使其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但最近,多地的新能源車主發現,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開始漲價了,有的充電樁漲價幅度甚至達到一倍。而在此之前,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政策補貼已呈現收緊趨勢。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紅利”還能持續多久?
多地新能源汽車充電價格上漲
據媒體報道,進入7月,不少鄭州的新能源車主稱,鄭州市域內特來電、聯合、星星充電、e充電等品牌的新能源充電站均迎來漲價,有的漲幅接近一倍。文中舉例稱,市民王先生7月7日1:40在某星星充電站充電25.881度,消費13.2元,平均價格為0.51元/度,7月18日,該星星充電站同時段電價為0.78元/度(加上服務費),漲幅約53%。有網友爆料,上海的公共充電樁充電漲價了,尤其中午后上漲幅度比較大,以前1.15元,現在漲到2.05元,漲了近八成。如果按照每百公里耗費16度電來算,百公里電費為32.8元。
近日,有浙江的車主發現,某充電APP推出的“隨心電量包”,300度電的價格上漲了20元。重慶部分充電站價格也有不同幅度上漲,在中午12:00~14:00的高峰時段,充電價格達到了1.94元/度,其中電費1.54元,服務費0.4元。在廣州,也有網友爆料某公共充電站原先充電價格分別為1.09元/度,1.40元/度,1.90元/度三個檔次;而現在價格已經變為1.09元/度,1.60元/度,2.01元/度和2.30元/度。
對充電價格上漲,部分網約車、出租車司機最有體會。據河南商報報道,鄭州一位出租車司機稱充電樁漲價后,一天下來就要多花十五六元,一個月就得多花四五百元。為了省錢,部分司機選擇平峰時段充電,或選擇“扎堆”前往電價較便宜的充電站排隊充電。
公共充電樁漲價“割韭菜”?
充電樁為何漲價?據紅星資本局報道,7月22日,特來電、星星充電和e充電等品牌方對于漲價一事進行了回應。特來電客服稱夏季用電較多,可能電價會有所上調;星星充電客服稱過去充電價格較低,現在部分地區價格上調只是調到正常范圍;e充電客服以鄭州為例,稱該市執行(電價)市場化改革政策,電價會在每月1日有所變動,服務費則是一站一價。
記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收費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電費,一部分為服務費。新能源汽車充電價格變貴也與這兩方面有關。
從電費來看,多數充電站電費按不同時段收取,價格由電網規定。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此次多城市多品牌充電站漲價可能與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有關。通知中明確,6月1日起施行的新電價方案將用戶用電價格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及工商業用電(除執行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以外的用電)三類。而大型充電站的用電被劃歸到了工業用電中。此外,有觀點認為,夏季部分城市供電壓力大也可能成為公共充電樁電費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從服務費來看,據大象新聞報道,有新能源汽車車主反映,此次充電樁漲價電費價格浮動不大,但服務費漲幅高達一倍之多,有車主表示原先一度電一毛多的服務費,現在漲到了一度電四毛二。
服務費可以隨意漲價嗎?據頂端新聞報道,e充電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充電服務費標準上限由省級人民政府價格主管或其授權的單位制定,用于彌補充電設施運營成本。
服務費上漲的背后,是充電樁運營企業面臨的虧損“困境”。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截至今年3月,特來電以38.8萬臺充電樁,暫居市場第一名。作為國內公共充電樁巨頭之一,特來電2022年營收45.7億元,凈虧損2600萬元。
特來電的虧損并非只有過去一年。據每日經濟新聞,特來電2019年至2021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65億元、-2.69億元和-1.35億元,扣非累計虧損5.6億元。
據紅星新聞2021年報道,當時充電樁運營企業紛紛入局,有企業為做促銷曾推出“1分錢充電”“0服務費”等活動。在電費平進平出的情況下,壓低服務費成為各品牌充電樁吸引用戶的競爭手段。在經歷了“低價收割用戶——市場內形成壟斷地位——用戶養成消費習慣”的慣用“套路”后,價格上漲成了最后一步。
新能源汽車“紅利”還能持續多久?
今年7月3日,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據公安部近期發布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62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4.9%。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和實力的崛起,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各項補貼“紅利”也在退坡。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可以追溯到2009年。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提到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同一年,財務部、科技部下發《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
為何要給新能源汽車“吃小灶”?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起步階段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產品續航能力弱、實際用途窄、車型種類單一等問題,消費者認可度不高,配套基礎設施水平較低,企業擴大生產的積極性不強,亟需通過政策激勵首先解決“造得出”“賣得出”“用起來”的問題。
2018年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政策進入調整期,新能源乘用車續航里程補貼“門檻”持續上升。據新華社2019年報道,當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再次迎來調整,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非一成不變,2016年以來即實行動態調整制度。本次調整旨在加大補貼退坡力度,分階段釋放壓力。
2022年12月31日,根據財政部、工信部等部門2021年底公布的通知,國補政策正式終止,該日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這標志著“插電混合動力車4800元/輛、純電動車12600元/輛”的國家財政補貼正式退場。
在新能源汽車補貼“紅利”退坡的同時,針對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紅利”仍在繼續。2022年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仍存在居住社區建樁難、公共充電設施發展不均衡、用戶充電體驗有待提升、行業質量與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等突出問題,亟需加快相關技術、模式與機制創新,進一步提升充電服務保障能力。
同在2022年發布的《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提出,要用好用足財政支持政策,給予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并探索建立與服務質量掛鉤的運營補貼標準,加強大功率充電等示范類設施的補貼力度。
在公共充電樁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即便持續虧損,充電樁運營企業仍在加大布局力度。據每日經濟新聞2022年報道,有相關企業表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到2030年預計達到8000萬輛,需要2000萬根左右的公共充電樁,其中有一個幾萬億的市場。
面對蓬勃發展的公共充電樁行業,如何做好行業規范也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針對此次多地充電樁漲價一事,據湖南日報報道,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要把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當作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建立價格浮動機制,確定價格的上下限。在這個區間范圍內,企業可以自主定價,這樣比較有利于充電站行業自身健康穩定發展。他認為,“如果充電站價格普遍漲價,消費者不能得到更多實惠,不僅不利于國家政策的落實,還會影響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來源:海報新聞 記者 梁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