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7日,中國電建重大科技項目驗收及鑒定會議在成都順利召開。由公司承擔的電建集團公司重大科研項目《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修復集成技術研究》研究成果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專家組一致認定該課題成果技術資料齊全、內容翔實,經國內外同類技術對比,項目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濕地、河流連通和微生境構建的水資源配置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電建水電開發公司高度重視《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修復集成技術》項目研究,致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水電工程開發協調發展,融合地方社會經濟綠色發展的開發保護模式,推進周邊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在水電工程環境保護領域研究和總結出系列重要科技成果,為提升我國水電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貢獻力量。當前聯合開展的《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修復集成技術研究》,已形成系列成果,并在工程中得到應用檢驗,希望專家組對成果提出意見和建議,切實提高成果的質量和技術水平。
該項目為2013年電建集團立項項目,由公司牽頭,聯合中國水電圣達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武漢中科瑞華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等相關領域優勢科研團隊聯合開展研究。項目依托安谷水電站進行了生態環境修復集成技術研究,提出了“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綠色水電開發理念。課題圍繞安谷水電站的建設對該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結合樂山城市發展規劃,從河流連通性、水域生境保護、濕地生態修復、魚類資源保護等方面系統性的開展了研究,通過模式創新、理論分析、試驗研究、技術研發、監測評估體系和工程實施,形成了河汊水系重建、過魚設施建設、濕地恢復、生境修復與保護和水生態功能保護等成套技術,解決了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實現了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推進了周邊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開發提供了借鑒。
該研究成果應用在安谷水電站生態保護及修復工程中,并在沙灣水電站改造、沙坪二級及柬埔察桑河二級水電站等多個國內外工程中推廣。項目獲得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參編行業標準3項,發表論文33篇、被IE、SCI檢索6篇,應用效果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