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份以后,南方一些省份,比如湖南、江西、浙江等,用電負荷激增,對電力的需求已經超出預期,為了確保居民生活用電不受影響,這些地區先后實施了壓減了一部分工業企業用電額度、減少夜間路燈照明時間、關閉部分夜間景觀燈和指標牌等措施,有一些寫字樓的電梯也開如采用限時使用的辦法,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拉閘限電”。
按理說,目前我國的火電、風電、水電等發電設施已經非常完備了,而且新型能源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再者說來,三峽電站的修建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會輸出巨量的電力資源,不應該再出現數年前南方那種大規模的“拉閘限電”情況了,那么近期南方部分地區為何出現電力短缺問題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峽電站的發電情況。三峽大壩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與宜昌市區的直線距離約為28公里,始建于1994年,至2012年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前后共經歷了近20年的建造歷程。最終三峽共安裝了32臺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4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我國歷史上工程量最大的項目。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上,它是我國西電東送、緩解華東和華南地區電力緊缺的大型電力輸送發源地,從電力輸送的線路上看,三峽水電站所發的電,所供應的地區主要為:華中電網覆蓋的湖北、湖南、重慶、河南、江西,華東電網覆蓋的浙江、上海、江蘇和安徽,另外南方電網覆蓋的廣東。
雖然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非常巨大,但是與全國每年的用電量總數相比(2019年公開的數據顯示,全國一年的總用電量為72255億千瓦時),占比還不到2%。而從三峽水電站輸送的省份年用電量來看,以上10個省(市)2019年的用電總量約為30000億千瓦時,三峽的年發電量即使全部拿過來使用,也僅占總用電量的3.3%,所以單憑著三峽水電站,是遠遠無法滿足這些省市巨量的用電需求的。
而事實上,三峽電站最首要的功能并不是發電,而是用來防洪。三峽水庫的大壩高度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有效庫容221億立方米,對調蓄洪水,確保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可使荊江兩岸、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承受千年一遇的洪水;二是提高了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在百年一遇大洪水標準之下,在荊江兩岸及附近可不開啟蓄洪區;三是減輕了長江流域的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壓力和沖擊;四是通過三峽的蓄水,可以在遇到超大洪水時,提高下游防洪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確保在分蓄洪區必須泄洪時贏得準備和民眾轉移的時間。
就像今年汛期長江流域降雨量明顯偏多,為了保證下游防洪安全,三峽大壩在有效蓄水之后數次開閘泄洪,極大減輕了下游的防洪壓力,而三峽在泄洪的過程中,那部分泄出去的水資源,是無法進行發電的,所以遇到極特殊的氣候條件特別是降雨量激增的年份,三峽水電站的實際發電量要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少。
從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來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很難改變,201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仍然占到57%以上,而發電的方式也是以火電為主,其中占比達到60%,水電占比僅為18%,接下來依次為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核電。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處于停擺狀態,而我國由于措施科學、管控嚴格、方法得當、群眾自覺性又高,在疫情防控上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取得決定性成效,大量工廠很早就實施復產復工。特別是南方發達省份,很多工業企業為了保障國內的需求,又兼顧國際上巨量物資的需求,使得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增加,出口總量也大幅激增,而工廠的生產運行必須依賴電力為基礎保障,所以用電負荷從夏季以后呈直線增長趨勢。
同時,近期南方很多地區出現了大范圍、強烈的降溫天氣過程,由于南方地區普遍沒有供暖設施,維持室溫主要依靠的還是空調、電暖器,而且建筑的保溫性能又較差,所以僅在生活取暖方面消耗的電能就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以火電為主、以太陽能、水能和核能為輔的用電結構和供電能力,就不能完全保障全社會的總用量需求。因此,為了保障城鄉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有必要在特定的時間段,針對一些特定的企業特別是高能耗企業實施限電措施,同時減少市政方面不必要的用能消耗,從而達到減輕用電負荷的目的。
接下來,隨著天氣的繼續轉冷,為了確保南方部分省市的冬季能源穩定供應,從國家層面已經實施了加強對地方科學指導調度、有針對性地提高火電廠發電能力、加大山西和內蒙古等省區煤炭生產和南送力度等措施,能夠有效緩解南方部分地區的用電緊張問題,當然老百姓的生活用電是基本不受影響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