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輪煤礦轉型升級,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煤礦由172處減少為61處。地點偏僻、地形陡峭的礦山,隨著復墾復綠,還給了自然。部分村旁的礦區廠房,反倒是閑置了下來,沒了工作崗位,部分礦工也成了閑散勞動力。
近年來,富源縣持續推進閑置礦區改造,利用部分地段交通便利、礦區用地相對成熟等條件,開展招商引資,通過礦區轉產,激活閑置資產和閑散勞動力。
村不認識商,商也不知道村,農村招商不容易,鄉鎮黨委政府下了功夫。為了幫助李吉虎的木材加工企業找廠房,富源縣后所鎮副鎮長李柳平開著私車帶李吉虎轉了整整3天,還幫忙聯系原業主進行洽談。在此之前,后所鎮早已將40多處閑置廠房在地圖上一一作了標注;在此之后,鎮政府3天之內就幫李吉虎協調好了所有水電路。
“政府工作人員陪著找廠房,打消了我們的顧慮。”李吉虎說,廠房投產以來,產值超過2000萬元。30多名留守村民實現了就近務工,加上外包給附近村民的部分手工業務,當地多了百余個工作崗位。
在富源縣竹園鎮糯木村,順興煤礦董事長楊順達前兩年就張羅著要轉型。“手頭的上千萬資金對煤礦改造是杯水車薪,但發展農業卻是綽綽有余。”2021年,楊順達獲得政策補助,將閑置廠房改成了養牛場。企業發展肉牛產業,附近農民跟著開展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村莊產業、就業結構隨之轉型。
關停更早的上糯木煤礦,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肉牛養殖。養殖規模擴大后,污物處理成了難題,養殖場借勢成立了有機肥加工廠,周圍群眾不僅向養殖場售賣青貯飼料,還向養殖場銷售農家肥。如今,養殖場一年肉牛銷售收入200萬元左右,相比之下,有機肥銷售反而還要多出幾十萬元。
后所鎮黨委書記賀立剛說,農村建設用地緊張,如今的閑置礦區,已經從包袱成了財富。關停過半煤礦企業后,富源縣煤炭產業實力反而更強。以前小煤礦有的年產量只有3萬噸,現在平均產能70多萬噸。“企業數量少了,但是隨著設備現代化水平提升,產能增加了。不僅整個行業日子更好過了,資源開采和保護、安全生產水平也提高了。”賀立剛說。(楊文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