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
本報訊 7月30日,通威集團正式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和中國企業氣候行動,以實際行動積極踐行可再生能源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全球農業和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今年2月1日,通威集團在全國率先按下了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按鈕,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推動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并計劃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成為全行業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民營企業。
根據公司規劃,將借助通威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并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繼續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據統計,在通威旗下相關產業的整個生產和運營環節,2020年全年外購電力超過70億千瓦時,其中用電總量的67%來自于水電,僅1/3來自于火電。而通威“漁光一體”為核心的光伏電站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2020年電站并網規模超過2GW,年清潔電力發電量已超過20億千瓦時。隨著公司“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快發展,通威僅新增用電量預計將超過100億千瓦時。在此量級和水平上,通威將繼續借助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兩者持續品迭形成碳流閉環,以持續實現碳中和目標。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指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而從制造過程來看,我國光伏產業已建立起從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設備、主要產品、系統集成的完整體系,規模全球第一、成本全球領先。從能源投入產出來看,制造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左右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統設計壽命為25年,可以實現長期零排放、接近零消耗持續發電。
劉漢元表示,10多年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已成為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光伏產業成本進一步降低,不僅支撐了行業的發展空間,更為光伏企業與社會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提供了最大的共同成長空間和全球能源轉型的巨大市場。(陳學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