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發布《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區域和行業可再生能源替代,著力擴大綠色電力市場化應用規模,爭取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達25%左右。此次行動方案的出臺,對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規?;l展,促進國內綠電行業全面提速提供了較好參考。
當前,包括新疆、內蒙古等在內的多個省份正積極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風光電一體化項目。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其中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在“十四五”期間及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迎來廣闊空間,但也面臨不少挑戰。
一是綠電持續穩定供應能力不足。我國能源生產消費呈逆向分布,仍需大力提升電源靈活調節能力和系統消納新能源的潛力。確保綠色電力供需平衡、實現綠電穩定供應,既要解決其隨機性和波動性問題,實現穩定輸出,又要解決綠電供應與用電負荷峰谷變化的匹配問題。
二是綠電仍面臨價格和成本挑戰。隨著我國新能源進入平價時代及“雙碳”目標持續推進,市場對綠電電價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綠電的電量與電價之間的矛盾有望解決。然而,當前部分省份實行綠電項目向下競價,導致申報電價大幅低于基準燃煤價,若風機及光伏設備成本下降進度不如預期,綠電行業的投資收益將受到影響。
三是綠電市場化程度不夠充分。近年我國出臺政策文件引導綠色電力消費,有力促進了新能源的消納。然而,目前我國參與綠電交易市場的經營主體相對有限,市場活力未能得到完全激發。
四是綠電的環境價值尚未完全體現。近年來,我國綠電交易政策及相關體制機制逐步發展完善,但國內綠電交易與碳交易市場機制并存,綠色電力的環境屬性不明確,國內國際市場未能有效對接,綠電的環境價值未能充分實現。
所以說,綠電不僅要發得出、供得上,更要用得好。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揮我國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集團軍”和“主力軍”作用,因地制宜重視分布式能源發展。重點加強綠色電力基地和輸電通道建設,充分發揮財政、金融、環保等政策的作用,為綠色電力行業提供有力支持。
擴大重點領域綠色電力應用。在工業領域,側重在生產制造企業、數據中心等大型用電企業組織開展綠色電力大用戶交易,鼓勵其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在建筑領域,積極推進城市副中心、公共機構等實現綠色電力替代;在交通領域,重點推進公交車、物流車、環衛車等電動化替代,將充電樁換電運營企業納入綠色電力交易體系。
推動綠電行業規?;l展。通過開展綠色電力消費服務平臺建設,組織提供綠色電力交易服務等,進一步拓寬綠色電力認購渠道,推廣綠色電力證書。還可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直接采購、電力公司代購、購買綠色電力證書等可核證的方式,參與綠色電力認購。
加強綠電、綠證與碳市場銜接及國際對接。繼續擴大綠電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優化綠證核發制度,拓展綠證交易平臺,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同時深入推進國內碳市場建設,豐富碳金融工具產品,完善配套監管政策措施,做好同國際碳市場、碳關稅政策的對接工作。
來源:經濟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