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國家確定的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中部干旱帶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是發展光伏產業最具潛能的地區之一。如何在推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統籌兼顧光伏產業與生態保護建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近期,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提交的提案指出,在寧夏中部干旱帶草原區域發展光伏產業,可形成光伏發電+生態保護+畜牧利用新業態,但目前,該區域發展光伏產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據了解,2022年寧夏出臺了《寧夏光伏產業規劃(2021年-2030年)》,明確指出靈武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沙坡頭區、利通區等地是發展光伏產業的主要區域。但該區域發展光伏的土地利用主要是荒漠區和草原區,參加調研的自治區政協委員們均表示,如何科學利用荒漠和草原區域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產業,目前還缺乏系統分類和科學布局。
委員們為此建議,盡早制定光伏電站建設與荒漠(草原)利用相結合的空間布局規劃。具體根據寧夏區域光熱資源稟賦,在不改變當地草原屬性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布局光伏電站。綜合考慮光伏電站對生態保護的促進作用,制定與《寧夏光伏產業規劃(2021年-2030年)》相配套的寧夏荒漠和草原利用空間布局規劃,配套劃定光伏電站建設自然修復區、人工生態修復區、生態+放牧利用區。
委員們還發現光伏電站建設企業存在生態建設意識不強的問題。比如,按照光伏電站建設的政策要求,光伏電站建設期間對局部破壞的生態環境需要企業同步進行修復。但是光伏電站建設企業在執行過程中主要關注經濟效益,對生態修復和生態效益重視不夠。“光伏電站建設企業在編制生態恢復方案中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在生態修復工作中缺乏草種選擇、補播技術和科學管護等方面的技術人員或技術指導,導致植被恢復效果較差。”
“相關企業和政府應負起責任來。”委員們建議落實光伏電站建設中生態保護和生態效益的剛性指標要求,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壓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對需要人工恢復的區域,在相關技術人員指導下,及時采取恢復措施。
委員們表示,在此基礎上,應積極探索建立多元生態修復模式。根據光伏電站建設區域荒漠草原生態環境和當地發展利用狀況,因地制宜制定修復措施。比如對于紅寺堡區等土壤條件較好、降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在施工區采用人工干預植被快速恢復技術,其他區域以自然封育為主;對于同心縣、海原縣等干旱程度大、土壤鹽漬化較重的區域,一方面在光伏電站建設時期盡量減少地表擾動,另一方面采取自然修復+人工輔助修復相結合的措施進行植被恢復;對于鹽池縣、靈武市等草原退化相對嚴重的區域,采用優良牧草進行人工植被快速恢復技術或封育措施進行自然修復。
在加強光伏產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研究方面,委員們還建議,自治區設立“光伏+生態+畜牧”研究項目,建立寧夏光伏產業發展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監測點,組織區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系統研究光伏電站建設及運營對荒漠草原生態保護的影響,構建光伏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來源:人民政協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