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印發《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的能源保供目標:全社會發電總裝機達到1195萬千瓦左右,天然氣裝機26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49萬千瓦,其中光伏裝機400萬千瓦。電力生產量352億千瓦時,一次電力生產量增加到62億千瓦時。
低碳轉型目標: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市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
具體措施方面,要求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笆奈濉逼陂g,全市將不斷提高光伏發電能源效率和提升消費終端就地消納水平。堅持集中開發與分布開發并舉,充分利用水面資源開展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利用荒山荒坡開展農光互補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市、區)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引導工商業單位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鼓勵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加快光伏建筑一體化利用模式推廣。鼓勵開展光伏+5G基站、光儲充、光伏制氫等新的技術和模式應用推廣?!笆奈濉毙略龉夥l電186萬千瓦以上,集中式光伏主要分布在肥東、長豐、廬江、巢湖等地,分布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工業園區、商業區和住宅區。
全文如下:
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的通知
合政辦〔2022〕25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8月11日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笆奈濉笔呛戏矢哔|量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實現能源發展的綠色、安全、高效、公平和可持續,保障經濟社會全面綠色高質量發展,根據《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發展在增強供應能力、提高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也為“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成就
1.能源消費穩步增長,能源利用日趨合理
“十三五”以來,全市能源消費穩步增長,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能需求。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2464.29萬噸標煤,年均增長3.22%,人均能源消費2.63噸標煤;全社會用電量382.5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9.48%,人均用電量4083千瓦時。
“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速低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4.5個百分點,低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6.26個百分點。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25.97%,但能源消費總量僅占全省16.73%,能源利用日趨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領先。
2.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電力供應能力顯著提升?!笆濉逼陂g,全市新增發電裝機332萬千瓦,其中神皖廬江電廠裝機容量2×66萬千瓦,是安徽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燃煤火電項目和省“861”重點建設項目。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近200萬千瓦,特別是光伏發電高速增長,新增裝機178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全社會發電裝機達到731萬千瓦、年發電量249.55億千瓦時,較2015年分別增長83.08%、42.26%。全市新建500千伏龍門變,擴建500千伏長臨河變、肥西變,新增220千伏變電站8座。截至2020年底,合肥電網擁有500千伏變電站4座、總容量1000萬千伏安,220千伏變電站37座、總容量1374萬千伏安,電力供應能力總體充裕。
燃氣設施建設進度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定合支線、定合復線等天然氣長輸管線8條,省級主環管網機場至六安段基本建設完成,廬北至池州高壓管線和巢湖至江北產業集中區干線正在加快推進。全市擁有6家城鎮燃氣經營企業,城燃管網累計長度約10863公里,基本覆蓋主城區和周邊城鎮。全市擁有應急調峰儲配站6座,儲罐總規模約3.6萬立方米(液態儲備規模),可滿足緊急情況下全市域3天的天然氣需求量。
供熱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笆濉逼陂g,全市共有供熱熱源18座、冷暖聯供綜合能源站1座,總供熱規模達16522噸/時,其中10座熱源已實現對外供熱。全市敷設熱網干管607公里,總供熱能力超過3300噸/時,其中主城區集中供熱負荷1992噸/時,供熱總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實現集中供熱的工商業戶400余家,居民小區約200個,居民約12萬戶。全市采用生物質、天然氣、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已達到200萬平方米,清潔能源供熱占比約為8.7%,逐步形成夏熱冬冷城市集中供熱、冷暖聯供的“合肥模式”。
3.能源消費強度逐年下降,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202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為0.2913噸標煤/萬元,處于全國先進水平?!笆濉币詠砣心茉聪M強度累計下降19.15%,超額完成了省下達能耗強度下降17%的目標任務。
重點領域節能工作穩步推進?!笆濉逼陂g,全市工業、交通、建筑、商業等重點領域節能工作成效顯著,35噸/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全部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或關停,8臺大、中型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2020年,全市火電平均供電煤耗299克標煤/千瓦時,較2015年下降3.95克標煤/千瓦時;全市電網線損率4.2%,較2015年下降3.26個百分點;全市工業企業能源消費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1.3%,較2015年下降3.3個百分點。
4.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
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由2015年的50萬千瓦增長到2020年的245萬千瓦,裝機比重由12.5%增加到33.5%。2020年,全市光伏裝機規模達到214萬千瓦,占全社會電力總裝機規模的29.3%,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由2015年的3.6億千瓦時增長到2020年的28.13億千瓦時,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發電量的11.3%、全社會用電量的7.4%。全市先后被國家能源局列為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區。
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全市天然氣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6.3%提升至2020年的8.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1.6%提升至2020年的6.3%。市內煤炭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55.6%下降到2020年的46.4%。
5.能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新能源科技快速發展
光伏產業得到迅猛發展。集聚形成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儲能系統—發電工程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以光伏逆變器、電池片、組件企業為龍頭引領,光伏玻璃、邊框支架、儲能系統、系統集成上下游產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世界級光伏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截至2020年底,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主要產品綜合出貨量超過50吉瓦,光伏控制、逆變設備出貨量繼續穩居行業首位,光伏逆變器、儲能系統、晶硅電池片、高效組件等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良好。形成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產業鏈,擁有蔚來、江淮、大眾、安凱、長安、比亞迪、中創新航等汽車品牌,形成以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凱博能源、巡鷹新能源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以巨一動力為代表的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產企業,以國網電力、合肥充電為代表的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服務企業。
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合肥“人造小太陽”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十三五”期間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1.2億攝氏度狀態下運行101秒,1.6億攝氏度下運行20秒的新記錄。
6.能源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新業態不斷涌現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電力直接交易規模逐步擴大,全市“獲得電力”指標進入全國優秀行列。2020年,全市累計推廣實施“電能替代”項目271個,完成替代電量14.4億千瓦時。能源新業態不斷涌現,合肥能源大數據中心掛牌成立,智慧能源服務基礎平臺初步搭建完成。在國內創新性建設電力北斗地基增強站—國網合肥始信路“七站融合”示范項目。長豐縣陶樓鎮和濱湖新區虛擬電廠啟動試點,首期虛擬電廠已接入1.53萬千瓦光伏電站、0.7萬千瓦電動公交車充電站、0.13萬千瓦時儲能系統,相當于新增一座可為2萬戶居民服務的火電廠。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電動汽車車樁比和公共類車樁比建設水平均處于全國前列。
(二)發展形勢
1.國際形勢
“十三五”以來,雖然國際政治生態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能源發展的外部環境也日趨復雜,但全球能源發展的長期趨勢仍然是由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型并最終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約束、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加劇等巨大挑戰,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加快低碳化乃至去碳化進程。而新冠疫情出現后,全球能源需求短期劇烈波動,世界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能源市場關系愈發政治化,能源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能源博弈不斷加強,能源供應安全風險不斷加大。
2.國內形勢
“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能源行業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一方面,隨著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加快,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將迎來快速發展新階段;另一方面,隨著能源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新型能源技術加快迭代,并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能源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也會不斷涌現。
3.省內形勢
“十四五”時期安徽省能源發展面臨新的局面,對全市能源高質量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全省能源供給能力不足,能源供應保障難度增大。能源電力需求剛性增長,電力供應缺口將持續增大,電力保供任務艱巨,煤炭和天然氣的能源供應缺口也將呈不斷增大趨勢。能源供應通道薄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增大。電網、天然氣管網建設存在短板,規劃內的電網、油氣管網等能源通道工程受生態環保、拆遷補償、路由、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約,建設進程緩慢。體制改革仍需攻堅克難,能源發展市場內在推動力不足?,F代市場能源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電力跨省跨區輸送機制尚未形成,交易方式日趨復雜多樣,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