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第六版報道了“十三五”期間運鴻集團在發展現代農業、助力脫貧攻堅方面取得的成績。報告中詳細描述了運鴻集團在發展“光伏+”科技產業扶貧中,以“光伏+農業”的形式建設了多個優質光伏智能溫室,解決了就業問題。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分紅等方式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為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充分肯定了運鴻集團以企業智慧扶貧,打造多元化產業,走出了一條幫助村民脫貧的新發展道路。

報告中提到,運鴻集團根據當地政策發展現代農業。運鴻集團以高新技術光伏產業推進扶貧,推進現代農業增值扶貧,形成多元化、復合化的扶貧模式。通過與當地農業合作社合作,智能光伏大棚種植項目將與合作社相結合,讓合作社農戶參與進來。不僅可以回購合作社種植的有機果蔬,還可以增加農業合作社農民工的數量,從而解決就業問題。解決了一批人的就業問題,收入長期穩定增長。同時,智慧溫室有機種植項目也促進了當地物流運輸業、設計包裝業、養殖育苗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真正實現了產業扶貧,帶動了周邊一批產業,促進了一個產業的振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運鴻集團董事長李玉保在扶貧工作中十分重視的一點。要立足長遠發展,為貧困戶提供發展機會,實現貧困戶從根本上致富。
運鴻集團建立的多元化、復雜的扶貧模式,是新經濟時代實體產業參與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實踐,也是保持脫貧成果、激發脫貧攻堅活力的關鍵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