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變強的艱辛歷程。在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中國一代又一代光伏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一窮二白的行業發展初期所遇到的困難,更是難以想象的。而如今的中國光伏產業,雖然已經發展成為了全球霸主,但仍然還是個“青蔥少年”,未來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施正榮,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代光伏人,既經歷了發展初期的艱辛,也見證了中國光伏產業的輝煌。憶古思今,對于經歷了滄桑巨變的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施正榮在“光能杯”評選活動的現場演講中,給出了答案。
“作為光伏老兵,首先祝賀大家,也祝賀自己作為光伏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我們的理想。”施正榮肯定了中國光伏產業在過去這些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他表示,“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光伏發展歷史,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變強,通過一代又一代光伏人的努力,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全球霸主,并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產業”。
回想起創業之初那一窮二白的窘境,施正榮感嘆道,“15年前,我到美國、歐洲找那些大佬們買多晶硅,他們的回答非常統一,‘對不起,單子都清給歐美的企業了,你們沒有了。’當我問他們什么時候有貨,可不可以給我們簽訂長單時,他們的回答是:‘付一億美元的預付款,我們兩年以后廠建好了,就給你供貨’”。
說到這里,施正榮的眼中透露出些許的惆悵與無奈,但當想起后來中國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時,他的眼中又透露出無盡的自豪與感動:“我們多晶硅的產能從當初的1500噸、3萬噸,到現在的30萬噸,甚至很快就要到80萬噸;能耗從原來每公斤200度以上,到現在60度以下;硅片生產從原來每個月每爐只有0.5噸,到現在翻了十倍不止的產能,并且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硅片尺寸也在不斷提升;電池實驗室轉換效率在國外一所大學保持了十年以上的記錄也只有25%,但我們現在產線的轉換效率就達到了26.3%。這些驕人的成就離不開從事光伏行業的科學家、工程師與企業家的情懷與努力”。
在為光伏產業近些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自豪之余,對于2021年硅料價格的暴漲所引發的外界對于光伏產業的諸多質疑,施正榮表示,“我認為這是光伏產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存在任何問題。這就像一個小孩15歲,你硬要讓他達到30歲、50歲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它需要一個過程”。
正如施正榮所言,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光伏產業進入到快速成長期,市場需求在短期內急劇提升,這也導致了產能彈性較弱的硅料環節在短期內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但從長期視角來看,當前光伏行業所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得到解決。
在談到對于“雙碳”目標的理解時,施正榮認為:
一是站在地球生態的角度上,我們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二是在經濟層面,我們需要實現綠色發展,降低經濟發展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是站在能源安全的角度上,我們國家需要減少對于國外石油、天然氣的依賴
四是站在金融安全的角度上,我們需要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進口,降低對于美元的依賴
對于當前已經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光伏行業,施正榮認為品牌、資本、供應鏈管理和創新是影響行業發展的四大關鍵要素。
具體而言,品牌承載著客戶對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認可,能夠提升企業的市占率,同時帶來產品溢價。資本,是處于快速成長期行業的標配,因為營收的增長需要固定資產投資、營運資本投資的支撐,如果沒有資本的助力,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就難以把握市場機會。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它連接了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以及終端用戶,是決定企業經營業績的基礎。對于光伏產業而言,無論是采取垂直整合,還是專業化生產,擬或是搞聯盟,都是企業間加強彼此的合作,確保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對于創新,施正榮認為光伏行業的創新空間無比巨大,他直言道,“為什么我們不能動腦筋改變一下?為什么非要在擁擠的賽道里互相踩踏呢?另外選一條路,也許就是一片光明和一片藍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