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中國能源報》記者跟隨國資委“走進新國企 綠色創新發展”采訪調研團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城市,深入探訪南疆沙漠之上的新能源發展路徑。
一片廣袤的沙漠之中,矗立著一項宏偉的工程——中廣核和田洛浦100萬千瓦光伏項目(以下簡稱“洛浦光伏項目”),這是一個承載著綠色夢想、造福當地百姓的陽光工程。6月底,《中國能源報》記者跟隨國資委“走進新國企 綠色創新發展”采訪調研團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城市,深入探訪南疆沙漠之上的新能源發展路徑。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太陽能熱利用及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峰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土地資源約束下,全球的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只能建在沙荒戈壁,在沙漠變綠洲的方式中,和田的實踐從技術角度和社會角度上均有極大價值。
央地攜手開啟和田發展新局面
走進洛浦光伏項目現場,一排排整齊的光伏板蔚為壯觀。這些光伏板猶如沙漠中的“綠色”精靈,靜靜地吸收著太陽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在光伏板的映襯下,沙漠不再是荒涼與貧瘠的代名詞,而是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中廣核和田洛浦100萬千瓦光伏項目
洛浦光伏項目總投資37.6億元,從2023年7月4日獲得核準備案,到去年底建成并網發電,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刷新了新疆乃至全國百萬千瓦級大基地項目建設最快紀錄,充分體現了廣核速度、新疆速度以及央企擔當,為南疆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建設樹立了標桿。
“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中廣核新能源總經理助理、新聞發言人陳勝利介紹,為更好推動中央企業和地方政府攜手共建和田,中國廣核集團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于2023年6月簽訂了《共同推進南疆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按照“三個加強”的重要部署,即加強組織、加強協同、加強投資,中廣核積極推進南疆新能源大基地及產業園建設。截至2024年5月底,新能源在疆裝機規模504萬千瓦,總資產超235億元。目前,除了洛浦光伏項目,中廣核陸續在哈密、阿勒泰,塔城、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喀什、巴州、和田、三師、二師等地區開展項目投資建設。
萬畝治沙為生態修復提供新思路
借鑒國內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成功經驗,結合南疆新能源大基地建設,中廣核探索出“荒漠化治理+農光互補”跨界融合創新。
記者采訪了解到,和田地區洛浦縣萬畝沙漠治理項目(以下簡稱“洛浦治沙項目”)是中國廣核集團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落實國家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示范項目。該項目通過引用已經示范驗收的沙漠土壤化改造、旱生作物種植及改良、高效節水等現代農業技術,首次嘗試光農互補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土壤理論與防沙固沙理論,推動了新能源與治沙、綠色農業融合發展,在新疆乃至全國樹立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性循環的標桿案例,并形成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防沙治沙體系。
在洛浦治沙項目,沙漠不再是荒瘠的代名詞,而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希望。在遼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記者眼前是充滿生機的綠洲。洛浦治沙項目創建了一個集多元化示范區與光伏發電于一體的種植區域。在種植方面,首年種植耐高溫干旱、生長快速的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御谷狼尾草,其特點是以快速復綠、涵養土壤、改善局部小氣候;狼尾草收割后,將在板間大面積種植高度適宜、經濟效益較好、南疆緊缺、抗逆性強的紫花苜蓿。據了解,中廣核首批種植的狼尾草已長到了約30厘米高。
談及和田沙漠變綠洲,王志峰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上世紀70年代末期,已有日本學者提出了這一構想。盡管這一構想理念簡潔明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極為困難。因此,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技術路徑顯得極為寶貴,這樣的技術路徑具有極高的價值。“我們應當從技術、經濟、生態系統等多個角度,深入總結這一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助力當地產業鏈升級
中廣核在推進南疆新能源基地項目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結合各地州工業基礎條件,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精準發力,主動投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八大產業集群”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重點在巴州若羌縣引進了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填補南疆風電制造產業空白;在巴州若羌縣、喀什巴楚縣引進光伏組件項目,填補南疆光伏制造業空白;在和田地區、巴州引入光伏支架自動化生產線,進一步建強補齊產業鏈條。
同時,中廣核還與相關企業在南疆合作推進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集成項目,以及發展先進算力、人工智能等。產業的引進,將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當地產業水平和創造就業機會。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優化土壤的過程中,中廣核致力于種植多種牧草和農作物,以此進一步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經過詳細測算,如果每年種植紫花苜蓿,其干飼料的產量可達到3000噸,足以滿足400頭?;?000只羊的飼養需求。
和田新能源項目的實施,使當地經濟結構從傳統的農業和資源型經濟向更加現代化、可持續的綠色經濟轉型。狼尾草、苜蓿的種植供給了周邊的畜牧養殖企業,高粱種植供給了食品加工企業和釀酒廠商,隨之帶動飼料公司、大棚農業基地等落地開花,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和地方生產總值。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蘇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