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漸行漸近,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正逐步對化石能源進行替代,并通過創新應用場景加速與各行各業融合,實現跨界賦能。
中廣核致力于新能源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打造了一批“光伏治沙”“漁光互補”“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農光互補”等生態示范項目,為推動我國能源體系向安全低碳、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轉變,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近日,中國網財經記者跟隨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走進新國企·綠色創新發展”采訪活動,實地探訪了中廣核旗下多個新能源跨界融合項目。
新技術助力新疆萬畝治沙項目全面覆綠
中廣核新疆和田萬畝治沙項目(中國網財經李春暉/攝)
6月26日,中廣核新疆和田萬畝治沙項目實現全面覆綠,曾經的不毛之地成為萬畝綠洲。
該項目在引用已經示范驗收的沙漠土壤化改造、旱生作物種植及改良、高效節水等現代農業技術的基礎上,首次嘗試農光互補的模式。
“中廣核持續推動新能源與生態治理的融合,服務于區域經濟,構建融合發展生態圈。”中廣核新能源項目負責人表示。
通過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牧草種植,該項目每年可新增苜蓿等干草飼料供應約3000噸,可滿足400頭?;?000只羊的飼草要求,能夠帶動當地稅收和就業,增加農戶和養殖企業收入。
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中廣核新能源跨界融合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走出一條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道路。
據悉,該項目采用了“沙膜”技術,輔以生物治沙及“光伏治沙”技術,實現土壤化改造的目的。“沙膜”技術是通過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纖維粘合劑,從而改變沙粒力學特性,增加沙粒聚集度,使其具備結團能力,可保水、保肥,承載植物生長,有利于建立局部區域生態環境。與傳統的工程治沙法、化學治沙法、生物治沙法等沙漠化治理技術相比,具有見效快、效果優、產量高、施工便捷、適用性強等優勢。
“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而能源又輔助于經濟發展。”中廣核新能源項目負責人表示,價格實惠、清潔高效的新能源可以吸引更多產業前來布局,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中廣核和田洛浦100萬千瓦光伏項目(中國網財經李春暉/攝)
中廣核于2023年12月29日完成了洛浦100萬千瓦光伏項目的建設投運。該項目僅用不到6個月就實現了從核準到投運的全過程,刷新了全國百萬千瓦級光儲項目建設速度紀錄。
建設過程堪稱壯觀。“作業高峰期的時候單日作業面超過950個,最多時有六千多人同時作業。”前述新能源項目負責人回憶,項目建設期間,周邊自發形成了“巴扎”,為戈壁荒漠增添了煙火氣息。
項目帶動了洛浦2000余名少數民族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人均增收超過2萬元。通過該項目的實踐與培訓,不少當地群眾從新手成長為成熟的產業工人,提升了勞動技能,獲得更廣闊的就業前景。
“新能源+”賦能農林牧漁
中廣核以“核”為名,但業務范圍早已不局限于核電。目前,中廣核形成了“6+1”產業體系,在風電、太陽能、光熱、儲能、抽水蓄能等領域全面布局,并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光伏治沙”“漁光互補”“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農光互補”等一系列新能源綜合開發與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案例應運而生。
中廣核庫布其沙漠光伏電站(中廣核供圖)
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腹地,中廣核采用“種樹+種草+養殖+發電”一體的生態光伏產業模式,建成6座光伏電站,裝機容量82萬千瓦,有效治沙3.4萬畝,既解決了周邊民用燃料缺乏問題,也增加了人工植被覆蓋率。
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中廣核創新實施“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既可以集約利用海上風電場內海域資源,提高空間利用率,還可以提高養殖效率,發展海洋經濟。山東萊州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位于萊州市土山鎮北部芙蓉島西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域,場址面積約48平方公里,是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該項目利用風機基礎作為小型島礁,在風機基礎外圍50米安全距離內的水面下布設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繁殖環境。
在阡陌交錯的農村,中廣核積極探索“農光互補”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一地兩用”,輻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河北平鄉光伏電站利用農業大棚之間空隙建設光伏陣列,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價值,是清潔能源與現代化農業緊密結合的產物;湖北符莊光伏電站在光伏板下種植西瓜、蘇子、大蔥、高粱等多種經濟作物,以及甘藍、花菜、水果蘿卜等果蔬共計約1400畝,解決了當地300余人就業;安徽霍邱竹園光伏電站每年產出的中藥材增收約200萬元,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增加了收益。
“未來,我們將利用先進技術和創新模式,探索出更多高效、環保、可持續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中廣核力量。”中廣核新能源項目負責人表示。
中國網財經 記者 李春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