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大興區第八小學正式啟動建設本市首所碳中和試點校,為碳中和做出貢獻的校園8大景觀亮相。目前該校用電已經實現碳中和,后續通過增加屋頂光伏建設面積等方式,可基本實現學校整體的碳中和。
一進樓,墻面上的大屏幕格外吸引人,伴隨著學生的介紹,這個智能管理平臺的強大功能揭曉。該平臺是覆蓋校區內多種綜合能源管理的系統平臺,能精確計算水、電、氣、熱、光伏、廚余垃圾等用量,并統一折算成碳排放量,再與現有節能行為和光伏綠電進行碳抵消。屏幕上,本年度指標概況一目了然:學校人數1350人,碳匯總量為102572噸,已累計發電116382千瓦時。“智能垃圾分類站可使用人臉識別登錄系統,后臺根據投放的垃圾重量自動計算成碳幣,發放到學生賬戶里。”學生志愿者指著分類站介紹,只見分類站分為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三類窗口,分別有綠色、黑色、藍色標識。該設備還支持智能語音交互投遞,學生可以直接與機器對話實現箱門的自動開啟。“一張紙獻愛心”智能回收箱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有新的升級,除了與碳幣平臺相連,還與中華慈善總會的愛心平臺連接,隨時記錄學生的愛心行為。
學校的樓頂也“暗藏玄機”。登上樓頂,迎面便是三排太陽能板。這套光伏發電系統日最高發電量800余千瓦時,并已接入國家電網,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同時也是學校低碳課程的重要實踐基地。發電系統對面的微風發電機在城市微風的情況下即可工作發電,也是學生學習低碳知識的重要場所。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牛偉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