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五年里,18%代表著一個很關鍵、很重要的未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要實現“碳中和”,核心就是控制碳排放。
在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經完成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標。接下來五年,看似標準線沒有提高,其實難度更大了。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7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1%,2018年下降4.0%,2019年下降4.1%,而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為1.0%。
就好比一塊海綿,從吸滿水攥到半干,再從半干攥到全干,難度是不一樣的。
在完成降低碳排放這份答卷的過程中,簡單的題已經答完了,要完成難度更大的題目,必須多一些手段、多一些魄力。
在我國,能源燃燒是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絕對主力,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而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
電力系統要從哪里尋找減排的空間?目光聚焦至連接電力生產和消費的中心環節——電網。
國家電網作為第一家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的中央企業,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方面,促進電力生產環節更清潔、少排放,讓更多的清潔電發得出、用得上。未來五年,國家電網規劃建成7回特高壓直流線路,新增輸電能力5600萬千瓦;到2025年,國家電網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電能力將達3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占比達到50%。預計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20%、25%左右。堅強智能電網、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新能源配套電網等交織匯聚,為清潔電能的輸送鋪好路、架好橋。
而在電力消費方面,國家電網在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廣泛推動電能替代,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越來越多,尾氣、煙囪逐漸消失。國家電網在用電大戶工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中,通過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為實現減排目標尋找空間;助力鄉村振興,讓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助力廣袤的農村地區節能減排。預計到2025年、203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分別達30%、35%以上。
普通人能看得到的舉措有很多,在這背后還有更多看不見的手段:大電網統一調度、市場機制推廣、國家碳市場運作、能源數字經濟平臺應用、需求響應深挖潛能……這些專業手段對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減排18%的目標大有裨益。
最近這幾年,我們總是感嘆天氣越來越奇怪——“最冷冬天”“最熱夏天”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氣溫極值刷新的頻率越來越高。為了給你我的后代留下一個好的環境,我們要從各方面找空間、找潛力,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這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終點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