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政府宣布“綠色增長計劃(green growth strategy)”,將在未來15年內淘汰汽油車,旨在實現凈零碳排放,并且希望到2050年,每年創造近2萬億美元的綠色增長。
日本官宣綠色增長計劃 汽油車將被禁售
“綠色增長計劃”是針對氫能源和汽車業的行動計劃,旨在實現日本首相菅義偉10月的承諾,即到本世紀中期減少凈碳排放。菅義偉將綠色投資作為一項首要任務,以幫助復蘇受疫情重創的經濟,并讓日本在設置減排目標上與歐盟、中國和其他經濟體保持一致。
根據該計劃,到2035年,電動車(包括混動車、燃料電池汽車)將替代汽油車。為加速電動車普及速度,日本政府計劃,到2030年,將汽車電池成本削減過半,至每千瓦時10,000日元或更少。
綠色增長計劃預計,在發電與運輸等領域,將氫能源消耗從2017年的200噸提高到2030年的300萬噸,到2050年,則漲至約2,000萬噸。
該戰略還涉及了海上風能和燃料氨等14個行業,例如,到2040年安裝45千兆瓦海上風力發電裝置。日本計劃在2050年前主要通過風力發電場 “盡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在所有能源中的份額從目前的不足20%增加至約為50%至60%,同時減少對核能源的依賴。
并且,日本政府將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其他財務支持,預計到2030年,綠色投資和銷售每年將帶來90萬億日元(約8,700億美元)的額外經濟增長;到2050年,漲至190萬億日元(1.8萬億美元)。政府將有一項20萬億日元的綠色基金來支持企業投資綠色技術。
爭吵背后的能源革命
雖然日本政府希望大力推動電動車產業,但是日本的傳統造車勢力似乎并不為所動。比如前段時間豐田汽車掌門人豐田章男就“炮轟”電動車,表示電能也是靠煤炭和天然氣供給,電動車市占率越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會越來越大,如果日本汽車全面“電動化”,那么到了夏天,日本可能會出現電力短缺的情況。而且,這還是以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會長的名義說出來的。
豐田章男所發表的言論是在日本國內對日本媒體和美國媒體的回答,是對于日本政府205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企業如何做的一些看法和探討。其實不止豐田章男,每當德國政府出臺排放標準升級政策的時候,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等國內汽車企業財團的高管幾乎都發表過關于電動車的種種聽起來不那么和諧的觀點。
但為什么與中國的情況相比,外國的綠色轉型計劃會更加困難呢?在西方國家,企業財團與政府之間進行博弈再正常不過。這些動輒銷量在千萬輛、數百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如果要進行電氣化轉型那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考慮到還要基礎設施建設。要知道,并不是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像中國政府一樣在新能源發展上有明確而連續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但這一點兒也不代表豐田、大眾這樣的巨頭車企就不支持電動車。恰恰相反,豐田早在2017年就發布了完整的電動車發展規劃,要到2030年電氣化汽車銷量達到550萬輛以上,其中EV與FCEV達到100萬輛以上。如果說豐田反對電動車,無論如何都難以講得通。而大眾等德國公司因為排放門被罰巨款后,也早已經積極投身電動車,他們的步伐一點兒也不慢,大眾在中國國產的全新平臺的純電動車在2021年就馬上要上市。
“碳“博弈
就像石油曾被作為大國博弈的工具一樣,碳減排、碳中和已成為大國輾轉騰挪的新棋子,各國進入“碳中和”競賽進行時。有專家認為,“碳中和”將成為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全球性標準,甚至是貿易和投資進入的“門檻”,并有可能因此形成“基于新規則的國際秩序”。
如果說歐盟提出碳中和的背后動機之一,是為了掌握未來的話語權,中國加入這場競賽的重要目的,則是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第二次轉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成為外界眼中高耗能、高污染的典型。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92.6億噸,大于美國和歐盟的排放量總和。約九成的碳排放來自電力和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等領域。
目前,中國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也進入到了一個低增速、低增量的階段,正是謀定改革開放后第二次經濟轉型的關鍵歷史期。
于是,在九月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后,12月28日,《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0 汽車藍皮書)正式發布。
從政策層面看,2020汽車藍皮書做出了相關建議,總體思路包括加強頂層設計以及總體謀劃;努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和社會力量協同推進的產業發展機制;從產業安全角度上始終把握住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等。不難看出,及早認識到當前我國碳排放的現狀及有關政策,將有助于企業更好地針對性制定相應的低碳發展戰略,并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籌兼顧。
事實上,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非常有雄心的目標,這需要高碳行業的快速轉型,需要及早布局基礎設施,需要突破性技術和大量綠色投資,更重要的是,我們期望未來5-10年內在碳市場、行業碳目標、零碳行動等各個領域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以確保盡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