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合肥市供電部門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強化運維管理,推動農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不斷完善,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滿格電”。
“電”亮“陽光”致富路
眼下正值肥西縣山南鎮特色水果“陽光玫瑰”葡萄集中成熟上市季節。走進葡萄大棚,一串串綠油油的果實掛滿枝頭,散發出玫瑰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甜度高、口感好,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絡繹不絕。”8月21日,在肥西縣山南鎮興莊村的陽光玫瑰葡萄產業園內,農戶汪科武望著眼前豐收的果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去年開始,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持和幫助下,汪科武開始“二次創業”,建成20畝陽光玫瑰葡萄大棚。經過一年多精心培育,葡萄今年迎來了第一年掛果豐收。汪科武介紹,葡萄園一畝地產量近4000斤,他的辛勤付出預計將收獲近8萬斤葡萄,產值近80萬元。
現代農業大棚采取全電力驅動,一刻也離不開電。當日,肥西縣供電公司山南供電所運維檢修負責人黃楊和同事們上門服務,協助汪科武對葡萄園內外的用電線路和設備進行全面巡視,及時更換存在發熱隱患的零部件。“只要農戶一個電話,我們立刻上門做好服務,讓大家放心用電。”黃楊表示。
據了解,自2018年山南鎮啟動現代種植業以來,肥西縣供電公司提前介入,陸續為山南鎮新建變壓器46臺,增容電力容量達1.4萬千伏安,改造10千伏線路33.5公里,確保農業發展電力充沛。根據不同農戶實際需求,該公司給出電氣化大棚建設解決方案,同時將動力電免費延伸至園區“大門口”。
在充足電力護航下,山南鎮產業發展不斷加速。經過數年發展,當地“陽光玫瑰”葡萄等特色農業總種植面積達560畝以上。
小小桑蠶大作為
日前,在銘傳鄉聚星社區的養蠶園內,農戶劉光祥正在忙活。他告訴記者:“以前養蠶賺的是辛苦錢,不僅效率低、養殖規模不大,蠶絲的品質也不高。通過這幾年的鄉村電氣化改造,我們的養蠶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初,銘傳鄉全面啟動養蠶產業園項目,開始建設全電氣化大棚。國網肥西縣供電公司提前介入項目,為園區“量身定制”供電方案,同步安裝了三臺容量為400千伏安的變壓器和1.1千米電纜線路。銘傳供電所員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首批12個大棚接電工作,充分保證產業升級用電需求。
據介紹,養蠶的大棚每個約400平方米,可以養殖近30萬個蠶。大棚內還有不少自動化設備,可大幅提升養蠶效率。“上簇采繭是養蠶過程的關鍵環節,對蠶繭產量和質量有很大影響。過去上簇大多采用人工,效率低下?,F在我們使用的是自動化上簇設備和采繭機,基本實現高效率的全自動化養蠶,可靠電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劉光祥說。
每年春、秋兩季養蠶時節,銘傳供電所員工還對全鄉電力設施進行“地毯式”特巡,為有需要的農戶上門義務提供電力設備安全檢查,同步消除隱患故障。“小到燈不亮,大到線路有問題,只要一個電話,供電員工就上門來解決,我們養蠶特別放心!”劉光祥說。
在充足電力護航下,小小的養蠶業“大有可為”。據統計,目前肥西縣桑園面積超過6萬畝,居安徽省第二位。當地進一步聚力提升蠶桑品牌,打造“蠶桑文化旅游節”,生產蠶桑被等幾十種絲綢制品,遠銷海內外。
來源: 合肥日報 作者: 趙俊松 李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