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浙江諸暨市楓橋鎮杜黃新村種糧大戶詹洪法在地里忙著收割水稻。有了電動傳輸機、電動烘干機等設備的輔助,詹洪法在秋收時感到方便不少。今年,他的單季稻田畝產量超過了750公斤。
稻田旁,鄉間小路縱橫交錯。沿著鄉間小路一直走,就能看到網紅打卡點——杜黃新村老街。老街上有鐘表維修鋪、共享食堂、農夫集市、手工作坊等。這些店鋪是杜黃新村村委會將十余間閑置農房重新設計裝修改造而成的。
鄉村美了,游客多了,村子也富裕起來。怎樣能讓發展更綠色是杜黃新村村委會研究的新課題。諸暨市供電公司了解到杜黃新村的情況后,與杜黃新村村委會聯動,打造杜黃新村“光儲充”一體示范項目。
諸暨市供電公司出資在村委會辦公場所等6座公共建筑的屋頂上安裝了總裝機容量300千瓦的光伏板,并在村委會廣場旁安裝了1臺100千瓦儲能設備和4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屋頂光伏板每天平均發電量約800千瓦時,可以為儲能設備和游客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光伏板、儲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構成了一個電能靈活調配的綠色微電網。
“光儲充”一體示范項目為杜黃新村增添了綠色發展動力,智能物聯精品臺區的建設則為俠父村帶來了智慧電網的全新體驗。
諸暨市店口鎮俠父村因革命先烈宣俠父而得名。近年來,俠父村開發紅色資源,走出了一條文創旅游發展新路,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村。
俠父村村委會委員王祖海介紹,村里的紅色旅游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旅游團前來。游客來了,企業也來了,村子對供電服務的要求也更高了。
2021年年初開始,諸暨市供電公司在俠父村試點建設智能物聯精品臺區,在公用變壓器上安裝智能物聯網裝置。這一裝置可實時采集臺區電壓電流、功率因數等數據上傳到主站,方便供電員工快速開展故障智能研判,提升供電服務質量。
10月4日,諸暨市供電公司店口供電所值班人員收到告警信息:該村王家橋臺區的日線損率從2%上升到7%。值班人員立即通知臺區經理前往現場檢查。臺區經理依靠智能物聯系統不到半小時就鎖定了故障原因——王家橋公用變壓器一路出線絕緣層受外力作用而破損導致漏電,并快速排除了故障。在智能物聯精品臺區建成之前,這類情況需要供電所派4名員工花一整天時間才能查明線損突然升高的原因。
同時,得益于智能物聯精品臺區建設,村民能通過“網上國網”APP了解自家用電負荷、電費支出等信息。臺區智能終端還能根據客戶用電情況自動推送最優用電方案。(王列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