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本報即日起推出“走進鄉村看小康”欄目,以圖文報道形式帶您走進鄉村,領略新時代鄉村美景,了解老鄉們的小康故事,感受電力給農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湖北省通城縣紙棚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金招牌”。王龍甫家的魚干、鄔俊家的黃牛肉、劉庚戌家的土雞蛋,還有王義富家的本地豬肉……每到節假日,他們接到或是打出的電話,內容不是賣貨就是找鄰居要貨。不僅“內銷”緊俏,“外銷”也是供不應求。8月1日,王義富把新鮮的豬肉裝上了貨車??粗囎玉偵狭斯?,他高興地說:“去年光養豬賣豬的純收入就有5萬多元,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還要好?!?/p>
紙棚村現在的生活紅紅火火,以前卻是一個省級深度貧困村。這個位于青山水庫庫區的村子距離縣城35千米,山深林茂,三面環水。全村417戶人家散居在60多個島上,有的島上只住了一兩戶人家。在供電線路改造之前,好幾個島的居民共用一臺變壓器的情況很常見,加上供電半徑長,一到用電高峰期,還得用上穩壓器。
供電所的師傅們是村里的“老熟人”,但是去一趟紙棚村可不容易。他們得先從沙堆鎮騎摩托車到四莊鄉,然后背著工具包穿過10多千米崎嶇的山路到達水庫,坐船到村里,再走山路到達搶修點。天氣好的時候,這一趟也需要兩個半小時。
紙棚村沒有耕地,村民大多靠外出打工和捕魚為生。村里的貧困發生率高達63.6%。劉庚戌回憶起以前的日子說:“以前村里窮,生活條件差,喝的水都是用抽水機從水庫抽上來的,沒有電就沒有水喝?!?/p>
2017年,光伏電站建到了村里。電站并網以后,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超過2萬元。24戶困難家庭每年拿到的分紅,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
2020年,一條24千米的旅游公路修到了水庫岸邊,給村里帶來了發展旅游業的新契機。為助力庫區居民走上旅游致富路,咸寧供電公司推出了針對庫區的特色服務。
國家電網湖北電力(跑山電工)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用船運來塔材和工具,在島上建起了更加穩固的鐵塔。庫區常年潮濕,他們將全村的裸導線換成了絕緣導線。新增6臺變壓器、29基10千伏鐵塔,架設10千伏線路13.5千米、0.4千伏低壓絕緣導線21.3千米……電網堅強了,源源不斷的電力為紙棚村注入強大的能量。
低電壓問題解決了,紙棚村村民喝水有了保障,村里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村創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發展旅游、生態養殖產業中來。王龍甫以前在縣城打工,看到村里的發展前景,今年年初和妻子陳素珍回村開起了“農家樂”。在樓房左側,他找人挖了一個池塘,裝上了增氧機。從水庫打來的魚直接放在池塘里養著,不僅可供客人隨時享用,還可以曬成魚干售賣。
電力足,風景美,產業興,這就是紙棚村的新面貌。紙棚村現有吃住一體的“農家樂”27戶,生態養殖年產值達到60萬元。小康生活的畫卷,在山水間緩緩展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