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11月30日,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構建全球互信穩定供應鏈”為主題的汕頭國際風電技術創新大會召開。大會由廣東省能源局、汕頭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和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主辦,汕頭市風能協會、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中國、英國、荷蘭、丹麥、挪威、東盟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國際組織代表、外交使節,以及院士、專家和企業高管,共計600人云集汕頭,不僅奉獻了一場高規格、高水平的全球風電盛會,更見證了一個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落地生根。
集智匯力,共謀全球風電高質量發展
本次大會參會嘉賓陣容堪稱豪華。國家和沿海省市新能源及海上風電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使領館高級別官員出席了大會。
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的兩位院士,以及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山大學、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眾多知名專家帶來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知名風電企業的主要領導悉數出席,包括國家能源集團、華能、華電、大唐、國家電投、華潤電力、三峽、國華、中電建、中核匯能、中節能風電、中石油、中海油、京能、深圳能源、山高新能源、華源電力等開發企業,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三一重能、中國中車、中船海裝、電氣風電、哈電風能等風電整機企業,以及中材科技、中車永濟電機、德力佳、洛陽軸承、南高齒、陽光電源等部件企業。
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全球風能組織(GWO)、多國僑團均派員出席。??松梨?、西門子能源、利勃海爾、佐敦涂料、西卡、舍弗勒等50多家知名外企也參加了本次大會。
大會內容精彩紛呈,設置了開幕式、主旨發言、成果發布、主題論壇,共有50多個高質量專題報告。
在開幕式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胡洪,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金孝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分別致辭。
傅小鋒指出,回顧風電發展歷程,從早期的技術引進、聯合開發,到自主研發,并向引領階段邁進,國家政策支持下的科技創新是風電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未來,風電面臨諸多挑戰,要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依然要向科技創新要答案。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二是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完善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形成產學研用的創新鏈;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四是加大對公共研發試驗平臺建設的投入,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的發展;五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六是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打造全球互信穩定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
胡洪表示,汕頭依托海上風能資源的開發,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加快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對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再造海上新廣東具有重要意義。廣東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汕頭打造國際海上風電產業根據地和創新策源地,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更多廣東力量。廣東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將能源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能源綠色轉型。目前已基本形成多元化能源供應格局,綠色成為能源發展的新底色。廣東將以本次大會為契機,充分吸納各位專家、嘉賓的意見和建議,以更大的決心、更豐富的場址儲備、更完善的產業鏈體系,持之以恒推進海上風電的開發和建設,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溫湛濱表示,汕頭按照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大力發展以海上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加快打造國際風電創新港,奮力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汕頭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優越,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具備開發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的巨大潛力。近年來,汕頭以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為牽引,加快構建“1+3+3”海上風電生態體系,統籌推進海上風電和新能源產業發展,形成涵蓋海上風電核心裝備制造、創新研發、人才培訓、檢驗認證的產業體系,捷報頻傳、勢頭強勁。接下來,汕頭將進一步發揮優勢,大力培育海上風電生態體系,高質量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打造成為服務全國、輻射東南亞、面向全世界的國際海上風電產業根據地和創新策源地。
金孝龍說,廣東是海洋大省,海上風能資源豐富。作為全國五大海上風電基地——粵東基地的主陣地,汕頭在廣東省的海上風電開發中占據重要地位。上海電氣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踐行,以創新驅動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品牌價值和國際視野賦能“電氣方案”開放共贏。特別是在汕頭這方創新創業熱土中,上海電氣作為粵東海上風電的拓荒者,創造了很多的“0”到“1”,結出累累的碩果。上海電氣將責無旁貸地深入參與汕頭和廣東的新型工業化建設;發揮自身國際化優勢,積極在汕頭構建全球穩定供應鏈,不斷提升汕頭海上風電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助力汕頭“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加快構建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
秦海巖提到,當前,我們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建設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集群是最佳路徑。這就是為什么要在汕頭打造國際風電創新港,目的是建設一個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打造國家風電產業根據地和國際風電創新策源地,為中國風電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建成后,不僅有風電專用物流樞紐的港口碼頭,還有“四個一體化”風電產業園,它是全球首個在一個產業園區聚集了風電整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軸承等全產業鏈制造企業,以及檢驗檢測實驗室、大型科研裝置,從設計研發、技術創新、到生產制造交付的完整產業鏈。下一步還將建設海工裝備產業園,引入國字號工程施工運維企業,構建產業全生態體系。這是全球第一個如此完善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是絕無僅有的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院長、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英國、挪威、荷蘭等國使節分別做了精彩演講。
黃震從碳中和目標的視角分析了能源轉型五大趨勢,一是新能源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二是化石能源從主體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三是再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重要路徑;四是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五是從基于地下自然稟賦的能源開發利用走向基于科技創新的新能源開發利用。他還分享了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若干重要觀點:碳達峰是量變,是轉折點、是里程碑、轉折是剛性的,但峰值是非剛性的,碳達峰本身是可以預期的。碳中和是質變,碳中和是理想彼岸,想通過提高能效和低碳發展,走不到碳中和,必須進行戰略謀劃。如果沒有能源變革、沒有一場綠色革命,沒有系統性社會變革、不可能實現碳中和。碳中和不是賽道超車,是換賽道。碳中和是重新定義人類社會的資源利用方式,將引領構建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將引發數百萬億元投資與產業機遇,一大批新技術、新行業、新商業模式行將誕生。碳中和是我國的重大發展機遇,是我國未來三十至四十年的發展新動能。
李燦帶來了綠色氫能及液態陽光甲醇的最新發展進展。他認為,面對國際形勢惡化和氣候危機,我國完成雙碳任務面臨更大挑戰,但實施雙碳戰略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利用光伏、風電催化資源化轉化二氧化碳,合成烯烴、芳烴等大宗化學品等,有望為碳中和作出貢獻;通過綠氫及液態陽光甲醇,可以實現交通領域和工業領域(建材、冶金、化工等)的規?;趸假Y源化轉化;液態陽光甲醇策略(Power-to-X)可以同時兼顧促進經濟發展與實現碳中和目標,助力化學工業綠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
三場主題論壇圍繞“國際合作”“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展開。國際合作論壇上,英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荷蘭、挪威、能源基金會等的代表介紹了國際風電發展經驗;通用技術集團、金風國際、電氣風電、國機工程集團等風電開發、制造與工程企業的代表分享了自身的“出?!苯涷???萍紕撔抡搲?,20多位專家介紹了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海上風電數字化技術、海上風電超大機組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的開發情況與應用經驗。融合發展論壇上,10多位專家就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及儲能與氫能協同發展進行了深度解讀。
汕頭速度,世界級產業集群加速落地
作為本次大會的主辦地,汕頭擁有得天獨厚的海上風能資源、遼闊的海域面積、優異的開發條件。汕頭海岸線長396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1.05萬平方公里,海上年平均風速達8~9米/秒,海上風電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時數近4000小時。汕頭納入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的裝機容量達3535萬千瓦,未來開發潛力將超過6000萬千瓦。
2021年,溫湛濱書記在汕頭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隨后,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支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兩年來,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明顯提速,多個全球領先的重點項目落戶汕頭。
本次大會舉行了一系列交接、揭牌與簽約儀式,包括“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交接儀式,40MW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揭幕儀式,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國際海上風電培訓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汕頭海上風電電力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建設運營和創新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還有6個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涉及風電母港、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示范性項目、海上風電進出口服務及新能源國際合作等。
當一些成果首次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時,炫酷的三維立體效果和現場視頻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沖擊力。它們代表著世界最先進水平,填補了全球空白。
“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匯聚金風科技、德力佳、中車永濟電機、洛陽軸承、中材科技、鑒衡認證等全球海上風電價值鏈龍頭企業和機構,是全球首個集“研發設計一體化、工藝流程一體化、生產制造一體化、檢測認證一體化”四個一體化的風電產業集群;也是全球首個在一個產業園區,聚集了20MW級風電整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軸承等全產業鏈制造企業,以及檢驗檢測實驗室和大型科研裝置的完整產業鏈。
40MW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是風電行業不可或缺的“風洞實驗室”,能夠實現40MW級海上風電機組真實受力工況的地面模擬,是繼德國10MW、美國15MW、丹麥25MW、韓國35MW之后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同類實驗平臺。它由十余個子系統構成,高度相當于8層樓,占地面積與三個籃球場相當,總投資約10億元;能夠實時模擬風輪直徑達400米的巨型風電機組在海上各種環境下產生的復雜受力,提供貼近真實運行工況的試驗條件,將成為支撐我國下一代風電技術研發創新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國際海上風電培訓中心,將可以開展符合全球風能組織(GWO)標準的專業級海上風電建設與運維人才技能培訓,旨在打造世界級海上風電人才集散地。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本地高校同樣會為海上風電產業提供大量人才支持,共同助力培養職業素質高、專業技能強、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復合型風電人才。
汕頭海上風電潮陽登陸點集中送出項目工程,是全國首個海上風電集中送出工程,也是目前全世界建設規模最大、單體容量最大、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深遠海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是國內首個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臨海試驗基地和“檢測認證公共試驗平臺”,具有單機測試容量大、開放程度高、運營效率高等優勢。未來,該基地還將設立多個科研創新試驗平臺,為新能源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研發提供支撐。
海上風電母港項目是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將打造首個輻射全球裝備及服務出口,集施工、建設及運維為一體,服務粵閩浙,輻射全國,出口東南亞的國際性綜合多功能的風電母港。
這標志著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逐步從藍圖走向了現實,一個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的雛形已經形成。
以“僑”為橋,開啟風電國際化新征程
推動風電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新能源產業的國內國外雙循環是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的關鍵所在。在這方面,汕頭擁有先天優勢。汕頭是著名僑鄉,1500萬潮汕籍華僑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交往和生產要素流動頻繁。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汕頭與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的268個港口有貨運往來。這些為推動汕頭風電實現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為了充分發揮僑鄉優勢,汕頭市積極聯系廣大海外潮商,赴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舉辦過多場經貿合作交流會,為海外企業提供海上風電開發運營咨詢方案,助力金風科技等企業開拓泰國風電市場,打通汕頭風電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溫湛濱表示,這次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來到大會會場,與我們共同開啟汕頭海上風電走向國際市場的新紀元。
參會的國外嘉賓,紛紛為汕頭海上風電發展取得的成績點贊,并對未來的合作前景充滿了期待。泰華進出口商會、菲律賓粵商會、挪威潮汕商會等組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大會讓全世界看到了“汕頭速度”,也讓我們對家鄉海上風電發展充滿信心。廣大潮籍華僑華人將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為汕頭海上風電的“出?!睜烤€搭橋,為推動家鄉經濟發展再出一份力。
和衷共濟,構建全球風電產業共同體
汕頭建設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是中國為搭建全球性風電產業體系、打造互信穩定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進行的最新努力和實踐。
其一大背景是,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目前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的產能存在不足,如果新的投資無法及時跟上,預計全球大部分區域都將面臨風電產業鏈供應鏈與海上配套設施短缺的風險。針對于此,只有先摸清“家底”,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在本次大會上,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戰略總監趙鋒發布了《全球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報告》。該報告深度剖析了全球市場的供應現狀,并對未來的供需情況進行了預判。
為打造全球互信穩定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參加本次大會的全體代表共同發布了《風能汕頭宣言》,致力于通過密切國際合作和堅持創新發展,建設更具韌性的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全球風電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能源安全、增進人民福祉作出貢獻。
大風起兮,續寫特區“春天的故事”
打造國際風電創新港,是汕頭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的千載良機。
溫湛濱說,“熱忱歡迎全球風能企業和專家人才攜手汕頭,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我們將以優質的服務、高效的行動、創新的思維,為大家在汕頭發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塑造最優的生態?!?/p>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第一批的經濟特區,汕頭在風電創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未來,全國和全球的目光都會投向汕頭,這里將成為海上風電投資興業的熱土與技術創新的前沿。
秦海巖表示,“相信在汕頭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的藍圖必將如期實現。未來,汕頭一定是我們踐行國家戰略的支點,實現企業愿景的天地,成就個人夢想的舞臺?!?/p>
聚鏈成群、育才引智,技術引領、全球協同,汕頭業已形成國際風電創新港的“新態勢”。在海絲之路的航線上,在紅頭船的遠渡中,今日的汕頭高揚國際風電創新港的風帆,乘風遠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