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5日,舉世矚目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昆明召開。中國再次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與全球代表共商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一同繪就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坐落在渝東南地區的烏江彭水水電站始終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積極作為,并取得顯著成效,被譽為璀璨的“烏江明珠”。作為大唐在西南水電發展的重要一翼,彭水水電公司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擔負起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的“生態屏障”保護重要責任,讓烏江“百里畫廊”美如畫卷,因在綠色經濟領域的突出貢獻,獲評“中國美麗電廠”稱號。
烏江流域特有的胭脂魚
烏江彭水-銀盤人工魚類增殖放流站
在烏江流域定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給水生物一個“熱鬧”的家
彭水水電站、銀盤水電站是大唐在烏江干流開發的第十級、第十一級電站,為減少影響保護烏江流域的魚類生態平衡,彭水水電公司與下游兄弟單位聯合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集運魚系統科技攻關工作,在國內率先采用集運魚船進行高壩過魚,每年3至10月定期開展集魚工作,有效解決魚類洄游繁殖需求,促進壩上壩下魚類種群繁殖。
該公司設計建造了烏江彭水-銀盤水電站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站和彭水水電站沿河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站等生態環境保護設施,采用人工馴化、繁殖、培育、放流的方式對烏江流域的珍稀或重要魚類進行增殖放流,擴大其天然條件下的種群規模。
自2010年以來,彭水水電公司已連續11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向彭水水電站庫區和銀盤水電站庫區投放胭脂魚、巖原鯉、華鯪、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魚苗共計580余萬尾,保護了烏江流域的水生生態環境,對電站建成后受影響的珍稀魚類和重要經濟魚類起到了明顯的補充作用,實現了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履行了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中華蚊母
給植物一個“綠色”的家
“不墨烏江畫,無弦苗鄉音。”深秋時節,徜徉彭水水電站庫區,山巒綿延,綠水環繞,滿目皆翠,人與自然和諧相融。
在電站建設初期,彭水水電公司就組織對水庫淹沒線下的榕樹、黃葛樹、楓楊、中華蚊母等名木古樹共計17410株進行移栽;同時,高標準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對渣場、料場、邊坡同步采取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綠化措施,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92.99%,為“烏江畫廊”增添了一抹靚麗的生態底色。以酉陽縣為例,彭水水電公司在該縣實施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的6年中,就建設完成4個污水處理工程、建成生化處理池4座、集鎮垃圾填埋場3個,實施治理庫岸、滑坡治理項目5個。
為涵養電站庫區生態,該公司多年如一日開展庫區巡邏工作,確保庫區管理范圍內無網箱養魚、釣魚、炸魚、電魚等情況發生;每年汛期來臨,組織人力清理庫區漂浮物;開展營地環境綠化和大壩邊坡植被涵養,讓水質更清澈,環境更優美。
在彭水電站營地可拍到種類繁多的鳥兒
麻陽河保護區的黑葉猴
給陸生動物一個“安棲”的家
好生態催百獸生,好環境引百鳥棲。彭水水電站庫區生態自然環境的持續好轉,也為烏江流域沿岸地區的動物,尤其是鳥類,營造了一個繁衍生息的“樂園”。
彭水水電站庫區保留了原始狀態的生態景觀,吸引了種類繁多的鳥禽在這里棲息、繁殖。黎明時分,成千上萬飛鳥披著晨曦紛飛;黃昏日幕,無數只翅膀上鍍了一層霞光的倦鳥歸巢,成為烏江畫廊最美的動態畫面。僅在彭水電站營地,攝影愛好者拍到的鳥類就有20余種之多。每到春、秋兩季,大批候鳥遷徙,也是彭水水電站庫區讓人驚嘆的一大奇觀。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葉猴部分生活在保護電站蓄水淹沒區,為更好保護黑葉猴種群,該公司投入300多萬元,在麻陽河流域建設了國家級珍稀動物急救保護中心,為黑葉猴在棲息地覓食、繁殖及育幼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庫區建設18年來,保護區內6個種群的黑葉猴數量明顯增加。此外,庫區的云豹、林麝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斑羚、大靈貓等2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得以壯大。
給古鎮文物一個“開放”的家
龔灘古鎮位于重慶市酉陽縣西部,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因庫區建設后烏江水位上升,彭水水電公司2008年開始對古鎮進行保護性復建,古鎮的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全部得到搬遷保護。
該公司對古鎮“一磚、一瓦、一樹、一木”的恢復型整體搬遷,包括古鎮的冉家院子、川主廟等地面文物;古鎮上1.3公里的石板路,每塊石板編號原樣搬遷,龔灘古鎮得以異地重生,煥發新的活力。一旁的新集鎮也同步建設起來,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生活和就業。
冉光德是龔灘古鎮具有300年建筑歷史的土司住宅“冉家院子”的主人,說起古鎮的復建他感慨萬千:“復建保持了古鎮的風貌和建筑風格,更提高了龔灘古鎮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很多中外游客來旅游、寫生,我們以前外出打工的青壯年都回來了,守著自家宅院每天都有生意做,一家老小都生活、衣食不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