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4年的華能國際,作為中國境內第一家實現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發電企業,如今已成長為市值達千億元的上市龍頭?;厮萑A能國際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改革已成為其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招。
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拉開序幕,華能國際在奮力推進改革的進程中,公司質量明顯提升。如今,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已拔錨起航,作為國資國企的華能國際,如何繼續發揮電力系統“壓艙石”作用?又將如何在“雙碳”背景下,實現轉型發展?近日,華能國際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黃歷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講述了公司“能源保供”“雙碳布局”“科技創新”三部曲。
瞄準科技創新制高點
面對全球能源發展環境的復雜變化,科技創新被擺在更加核心的位置,尤其是對能源電力企業而言,既要做好能源保供,又要面對來自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這就更加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引擎。
多年來,華能國際以服務國家能源領域戰略需求為導向,深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瞄準科技創新制高點,持續加強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公司的科技創新工作為公司保持技術優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積極貢獻。”黃歷新介紹道,同時,公司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截至2023年三季度,公司年內研發投入已達55.71億元。
此外,根據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需要,華能國際在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等方面形成了扎實的技術積累,積極承擔和資助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工作,在多個“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
黃歷新對記者舉例道:“公司700℃高溫材料項目自主研發出650℃/700℃機組用鎳鐵基新材料,完成部件試制,形成技術工藝規范及企業標準,高溫鍋爐管已通過全國鍋爐與壓力容器標委會的納標評審,該項目已申請發明專利119項。”
“再比如,11月27日,國內首臺全國產可信DCS在公司下屬山東威海電廠輔助控制系統成功投運,成為我國首個、唯一通過全??尚殴δ軠y試和驗證的工業控制系統。”黃歷新補充道,公司繼率先實現發電控制系統自主可控后,在電力安全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為電站提供了更加安全可信的安全運行環境。
正是得益于不斷的研發支出和技術創新,企業“護城河”持續被夯實,華能國際保障能源穩定供應的職責使命才能順利完成。
據黃歷新介紹,為了完成能源保供使命,公司會密切跟蹤煤炭市場變化,科學制定采購策略,確保發電用煤穩定供應,著力控制燃料成本,積極研判電力市場形勢,合理安排火電機組運行方式和檢修工作,確?;痣姍C組運行可靠,積極發揮火電頂峰保供和系統調節的作用,做好電力系統的“壓艙石”。同時,落實國家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相關政策,做好資金兜底保障工作。持續加大新能源裝機投產力度,隨著公司風電、光伏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新能源發電量有了較大增幅。
“對于公司而言,煤電的優化運營是公司控制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的關鍵環節,是保障經營績效和穩健運營的重點工作,也是能源安全供應的重要基礎。”黃歷新進一步表示,公司將合理安排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堅持“增量發展向存量優化轉型、燃煤為主向多元燃料轉型、發電為主向多元供應轉型”的原則,按替代發展一批、轉型改造一批、關停備用一批、資本運作一批的思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踐行綠色低碳轉型的“標桿”
作為一家國資國企上市公司,三年國企改革之路也是三年上市公司“提質”之路,在這過程中,華能國際引領創新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時,也正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黃歷新對記者坦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強調價值創造的同時,也應向市場傳遞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面,充分、全面向市場展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形象。”
例如,在充分發揮煤電基石作用、承擔能源保供社會責任的同時,積極踐行綠色轉型的戰略部署,實現新能源與火電資產優勢互補。黃歷新表示,“公司持續推進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能源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5%。”
今年以來,公司新能源裝機量和新能源盈利增長較快。“公司持續推進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建設,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基建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442萬千瓦,全年可完成800萬千瓦的新能源新增裝機目標。”黃歷新表示,未來將繼續在山東、浙江和吉林等地投資建設大型能源基地型項目,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積極貢獻清潔能源力量。
同時,公司在做強主業、創造價值的同時,積極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及治理(以下簡稱“ESG”)相關工作,持續推動ESG體系建設。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4月份,公司在上海、香港和美國三個上市地同步披露首份ESG報告——《華能國際2016年度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截至目前,公司已連續七年以獨立報告形式對外披露ESG報告,充分體現了公司作為國內一流上市發電公司在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良好聲譽。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田鵬、見習記者毛藝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