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清晨,初升的太陽為大地增添了一絲暖意。在天津市薊州區出頭嶺鎮中峪村的新安富農家庭農場蘑菇培育基地里,蘑菇大棚的全自動小氣候觀測站感受到氣溫的變化,發出了調節大棚內溫度的指令。電動卷簾機自動將遮陽簾卷起,露出一條縫隙,讓大棚溫度保持在適宜區間內。村民田俊國像往常一樣,前往蘑菇培育基地查看蘑菇生長以及大棚自動化設備運轉情況。
出頭嶺鎮是遠近聞名的“蘑菇小鎮”。4月正是蘑菇生長的時節。田俊國打開“網上國網”APP,今年前幾個月的用電指標映入眼簾:“我們的蘑菇種植面積又擴大了,所以這個月基地的用電量比上月又增加不少。電氣化大棚培育的蘑菇品質好,很受市場歡迎。”
田俊國介紹,蘑菇大棚的全自動小氣候觀測站能實時監測大棚內溫度、濕度等各項數據,并向大棚內的自動化設備發送指令,讓大棚內的環境更適宜蘑菇生長:夜間寒冷讓電暖氣自動加熱,午后潮濕打開電風扇送去涼風,夏日炎炎啟動電動水簾降溫……“一年四季,機器比我忙。種蘑菇這樣的細致活,離不了它們。”田俊國說。
為助力“蘑菇小鎮”發展,2023年,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為該鎮的每個蘑菇大棚都加裝了帶有峰谷分時計費功能的智能電表,并安排技術人員上門為農戶提供科學用電指導,降低培育成本。“電氣化設備讓我們嘗到了甜頭?,F在,農場又采購了烘干機。以前鮮蘑菇只能賣到京津冀地區,現在蘑菇烘干后運輸更方便了,都賣到南方去了。”田俊國說。
2023年5月,天津市政府發布“十項行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方案”,提出推動食用菌、河蟹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國網天津電力持續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4月11日,在寧河區潘莊鎮西孫莊村2000畝高標準農田旁,電動水泵正源源不斷地給田里小麥送去“返青水”。種植大戶林春和寧河供電公司駐西孫莊村第一書記劉勇查看麥苗長勢。“小麥的苗情挺好,再澆上‘返青水’,我心里就更踏實了。”林春說。
西孫莊村是國網天津電力的對口幫扶村。此前,該公司改造升級西孫莊村電網,組立電桿128基,架設線路13.51千米,為該村發展農業種植提供了充足動能。
在距離潘莊鎮不遠的東棘坨鎮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里,水稻育秧正有序開展。只見無紡布上稻種飽滿,傳送帶載著育秧盤緩緩前行,一盤盤裝好的秧盤被送進育秧棚噴淋灌溉。
俗話說,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育秧是水稻豐產豐收的關鍵環節。
“我們現在育秧總量達到40萬盤,而且播種、噴淋、卷簾機都接上了電,還有監控系統幫忙,過去人工照看的工作現在都自動化了,方便多了。”東棘坨鎮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工人趙占存在該中心工作了24年,育苗經驗豐富。
趙占存口中的水稻育秧監控管理系統除了能實時監測秧苗長勢、病蟲害等情況,還可以監測溫度、濕度等。
“水稻育秧監控管理系統對供電可靠性要求很高,如果斷電超過兩小時,控溫、控光等設備無法運轉,大棚內溫度等指標無法得到精確控制,將影響秧苗生長,甚至造成死苗。”寧河供電公司東棘坨供電服務中心配電運維專責孫照程說,“這種特別重要的設備是我們反復檢查的對象。”
不久前,武清區崔黃口鎮北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張艷瑋在建設高標準農田時遇到了難題:“我們村新建設了1000多畝高標準農田,灌溉必須加裝一臺大容量變壓器。聽說裝變壓器可能得停電,影響周邊村子和工廠,這可怎么辦?”
接到村委會報裝申請后,武清供電公司綜合能源服務部客戶經理騰云生和同事迅速開展實地勘查,并根據現場情況制訂帶電作業方案。變壓器安裝期間,崔黃口鎮12家企業、96戶居民客戶全程無感知。
國網天津電力堅持“能帶電不停電”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安排工作計劃,在滿足條件的地區開展帶電作業,強化農業供電設備隱患排查治理,全力保障春耕春灌用電。(王朝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