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樹木青翠、水清岸綠,道路硬化到村到戶,是一個具有皖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宜居村落。
8月9日11時,室外溫度達到32攝氏度。蟹苗養殖戶周先鋒靠在家中的躺椅上,輕點手機屏幕,遠程控制蟹塘增氧設備。幾千米外的蟹塘里,十幾臺增氧機收到啟動指令,相繼運轉起來。
七房村地處皖蘇兩省交匯處,有“中華蟹苗第一村”的美譽,蟹苗培育是村里的主導產業。近年來,七房村將小蟹苗養成“大產業”,先后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文明村以及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村里成立了蟹苗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實現管理、采購、生產、品牌、銷售、收益“六統一”,推動蟹苗產業品牌化。隨著蟹苗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戶的用電需求不斷增大。馬鞍山供電公司組織國家電網安徽電力(馬鞍山“馬上”)共產黨員服務隊帶頭開展走訪摸排,了解養殖戶的所需所盼,針對性提供服務,助力蟹苗養殖產業發展。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供電服務一直做得很好,鄉村振興、村民致富都離不開可靠的電力保障?!逼叻看妩h總支書記劉小兵說。
曾經,蟹苗養殖遭遇過用電“卡脖子”問題。2020年,馬鞍山供電公司因地制宜推進農網改造升級,開展臺區增容和10千伏線路改造,把380伏的動力電源直接建到蟹塘邊。在充足電力的保障下,村里還引進了物聯網技術,實現蟹苗培育全自動智能監控和增氧,推動蟹苗養殖現代化、科學化。
在周先鋒的蟹塘邊,當涂縣供電公司黃池中心供電所客戶經理正例行檢查漏電保護器的運行工況,了解他的用電需求。
18年前,周先鋒下崗再就業,靠開小超市維持生計,后來轉型做蟹苗養殖,越做越紅火。如今,周先鋒已是村里蟹苗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養殖面積達到40畝,年均收入達32萬元。
“我的夢想就是蟹苗高產,能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敝芟蠕h說。
今年,他拿出7畝塘,創新采用“小精高”養殖模式,利用小塘口開展精品養殖,進一步提高蟹苗質量。如果試點成功,每畝塘產出蟹苗將由原來的400斤提高到1000斤,每畝塘純利潤將達到2萬元。
這種高品質、高密度養殖,要靠增氧設備提高蟹苗塘里的含氧量。周先鋒在試點的蟹苗塘里加裝了17臺增氧設備。供電服務有保障,增氧設備平穩運行,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門前一口小蟹塘,三年蓋棟小樓房?!逼叻看宓捻樋诹锏莱隽水數厝损B蟹致富的生動場景。目前,七房村蟹苗產業鏈效應已經顯現,村級集體經濟連續穩步上升,2020年突破117萬元,年均漲幅超過10%,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3.46萬元。
生活條件好了,村民們蓋起了二層小樓,樓房錯落有致。村民以前用大灶燒飯做菜,現在也都改用電磁爐、電飯煲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