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8月18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公布4周年。而在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又將迎來43歲生日。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與特區相伴成長,化“星星點燈”為“萬家燈火”。自2019年《意見》公布以來,深圳市政府與南方電網公司更是兩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充電”賦能、加足馬力。
“獲得電力”指標自2019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啟動以來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基本建成全國首個獲國家能源局認可的堅強局部電網,供電可靠性世界領先;平均每度電支撐GDP超過30元,單位GDP能耗為全國1/3……
先行之路、電力先行。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更高標準、更快動作、更實舉措,加快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智能的現代化城市電網,讓強勁的“電力脈搏”與深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當好“壓艙石”,以穩定電力服務大局保民生
電力是國計民生的命脈。深圳供電局扛穩能源電力安全保供政治責任,以安全生產與電力供應“雙平穩”,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有力支撐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加快電網建設,牢筑發展之“基”。4年來,500千伏屹百變電站、廣東目標網架一期深圳段等重點項目相繼投產,全市變電站數量增加了23座,容量擴充862萬千伏安,輸電線路增長585公里。深圳供電局結合區域產業布局,率先建成7個高品質供電引領區,供電質量世界頂尖;在前海實現國內首例20千伏異母線路合環運行,在河套規劃高可靠“紫荊花”接線方式,高標準服務深港發展大局。
提升“科技含量”,運行更安全高效。深圳供電局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在超導電纜、國產電纜料等領域實現多項全球首創、全國第一,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建成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自愈型智能配電網,約七成用戶可通過自愈系統快速復電。
踐行央企擔當,直面急難險重。面對城中村供用電難題,深圳供電局主動擔當,政企合作開展新一輪城中村改造,努力讓居民用上“放心電”。
目前,深圳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已連續3年進入“半小時圈”,持續領跑全國主要城市,優于紐約、巴黎,切實做到保經濟增長、保社會穩定、保民生用電、保電網安全。
“栽好梧桐樹”,以一流“獲得電力”燃經濟活力
優化營商環境,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突破口。深圳供電局聯合政府部門對標最好最高最優,連續6年迭代推出用電營商環境改革舉措,以一流“獲得電力”強信心、暖企心。供電服務連續12年居全市40項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首位,有力支撐深圳獲評全國2022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一名。
重大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深圳供電局客戶經理通過政企用能服務共享平臺獲取政務數據,主動掌握企業用電用能需求,提前開展配套電網規劃,讓符合條件的企業無需自行發起辦電申請,即可享受全流程代辦服務。今年,該局完成全市103個重大項目送電,累計研究制定46個產業近遠期配套電網項目規劃方案。
快捷辦電,讓企業省心;園區改造,為企業“減負”。
今年2月,歷時約兩年的深圳2172個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全面完成,在全國率先實現工業園區從“一園一表”到“一企一表”的轉變,為6萬多家用戶降低年均用電成本超30億元,切實以“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助企紓困解難,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近年,深圳供電局還首創“今天提申請,明天用上電”、辦電流程可視可評價、電子合同在線簽署、企業全生命周期用電服務等舉措,創新電能質量服務保障及“刷臉辦電”“信用辦電”等措施,優質的“獲得電力”成為企業選擇落戶投資的重要維度。
擦亮“深圳藍”,以“兩化協同”促進“兩型建設”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是推動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圳供電局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兩化”協同,加快“兩型建設”,奮力打造超大城市數字電網,勇當促進深圳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推動者。
聯合市生態環境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打造國內首個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吸引80.5萬戶家庭開通碳賬戶,占全市用戶總量25%以上,累計碳減排量約1.2萬噸,等效節約標準煤約4516噸;加強與城市CIM平臺對接,共建重要用戶供電保障數字孿生應用場景,形成數字電網與城市建筑、綠地以及煤、水等其他公共設施規劃建設的協同案例,努力讓每一寸土地達到綜合效益最優……“綠色動能”澎湃,綠色風尚蔚然成風。
深圳供電局還加快推動數字能源產業,更好服務“雙碳”目標實現。到目前,該局已建成國內數據采集密度最高、接入負荷類型最全、直控資源最多、應用場景最全的虛擬電廠,發布了全國首份《車網互動規?;瘧门c發展白皮書》,并聯合相關部門單位打造了國內首個“電力充儲放一張網”,建成南方電網首個全液冷超充示范站。
“電力先行者”將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不斷引領風氣之先,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實踐貢獻“南網力量”。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