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塵、潤麥、研磨、篩粉……每年6月到7月初,新麥入倉,是孫元磊一年里最忙碌的時候。他每天7時就要到車間操作磨粉機,在接下來的12個小時里每隔二三十分鐘檢查一次研磨效果,測定取粉率,保證磨出優質面粉。
在素有“江北糧倉”之稱的山東省桓臺縣,山東梨花面業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孫元磊是研磨車間員工,已經在這里工作了5年,見證了小麥從粗磨到細研的改變。
“以前設備不夠先進,出面率只有70%。車間實行小麥分層研磨后,每一層小麥都不浪費,出面率能達到近80%,多虧這些機器。”6月24日,在磨粉機的轟鳴聲中,孫元磊對前來幫著檢查線路的桓臺縣供電公司唐山供電所所長胡斌說。最近,梨花面業公司每天要加工500噸小麥,加工出來的優質面粉被運往省內各地市以及河北等周邊省份。
梨花面業公司現在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從最初只有一條生產線,發展到了有4條生產線,年處理小麥能力超過80萬噸,年用電量約1500萬千瓦時。
“小麥進入生產線后,千萬不能停電,否則潮濕的面粉會堵塞管道,損失就大了。”胡斌擔任唐山供電所所長10年,到梨花面業公司檢查用電設備已有兩百多次,也算半個“面粉通”了。
近幾年,桓臺縣由江北第一個“噸糧縣”變成了“噸半糧”縣。“噸半糧”是指耕地年平均畝產糧食1.5噸。糧食增產了,糧食加工企業的用電負荷也增長了。唐山供電所成立了專屬服務團隊,為供區內糧食加工企業提供“點對點”管家式服務,定期上門幫助檢查設備,指導企業科學用電。今年,他們還根據糧食加工企業的生產用電特點,幫助客戶制訂避峰填谷用電方案、調整生產班次。企業既保證了穩定生產,又節省了電費支出。
6月22日,胡斌和同事楊玉峰在梨花面業公司巡檢時發現,該公司2號車間配電室的2000千伏安變壓器有滲油現象。他們立即和客戶緊急會診。在客戶啟用第二電源保證正常生產后,胡斌和楊玉峰快速為這臺運行了6年的變壓器更換了密封橡膠圈。
“我們公司為生產線供電的變壓器有6臺。最近一周經常下雨,小麥烘干線一刻不停,生產任務重,用電負荷特別大。胡所長他們每隔幾天就來幫著檢查一遍,讓我們吃了‘定心丸’,開足馬力生產。”梨花面業公司總經理沈云峰說。
“我們還要上新生產線。”走出面粉加工車間,沈云峰指著工廠東北方向說。那里是梨花面業公司投資2.3億元建設的50萬噸優質小麥深加工車間。項目剛一上馬,胡斌就和同事前來對接,幫助企業確定了新裝2臺2000千伏安、1臺1600千伏安變壓器的供電方案,并啟動“物流式辦電”——業務走到哪個環節、由誰負責,沈云峰在手機上隨時可以查看。
“再過一段時間,新生產線就要投運了。”沈云峰說。(崔浩杰 遠德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