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用電量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數,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而經濟地圖是反映工業、農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狀態和相互關系以及變化規律的專題地圖。本報本期起開設“南方經濟地圖”欄目,持續聚焦南方五省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及其背后的電力故事。
本期,先從廣西柳州的一碗螺螄粉說起。上世紀80年代的柳州,夜市逐漸興起,當螺螄、米粉、酸筍、豆角等一邂逅,便幻化出一道“聞著臭、吃著香”的美食——柳州螺螄粉。爾后,憑借“酸、辣、鮮、爽、燙”的特點,螺螄粉風靡全國。一碗螺螄粉,以“走心”的方式勾起人們的味蕾,承載著柳州人的鄉愁記憶和生活態度,也折射出南方電網公司的優質服務與企業宗旨。
能鎖住柳州人胃的,或許唯有米粉。
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清晨才蘇醒的味覺,無法承載螺螄粉湯汁的辛辣與濃厚,來一碗清淡的粉恰到好處;而到了午間、傍晚,甚至午夜,螺螄粉無疑是餐桌的主角。
蓋著酸筍、酸豆角、炸腐竹的米粉,帶著獨特的風味,彌漫在城鄉的市井街巷。而當螺螄粉有了包裝,它還能搭著飛機火車,飄去遠方,飄入異鄉游子的胃里。
據統計,柳州去年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已突破500億元,約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6。而廣西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產值超千億。如果從電力的角度看,柳州去年用205億千瓦時的電量就完成了3057億元產值,度電產值近15元,這是常年位居廣西各地市前三的表現。
在化工、鋼鐵等行業逐步搬遷的背景下,柳州正在開拓螺螄粉、新能源汽車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工業城市柳州,正在轉型升級的路上揚鞭奮蹄。而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生態效益,更是顯而易見。頭頂的酸雨不見了,柳江的水更清了。賞著江景嗦著粉的人,想必更愿棲老于此吧。
米粉纏繞的城市
柳州人的一天,自米粉始,自米粉終。起個大早,春姑便在店里忙碌,為上班族準備新鮮可口的米粉。
與有些鋪面做多種粉不同,春姑只專注于螺螄粉。
鬧市里,這間不足40平米的小店,顯得與周邊格格不入。擁擠的餐桌、狹小的出餐口,連著二層的木樓梯踩上去還嘎吱作響。
可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對美食的追逐。生意好的時候,排隊能排出二三十米開外。“裝修啥的不重要,主要是粉好吃。”一邊嗦粉、一邊抹一把汗的白領小哥告訴記者。
春姑的小店可謂“強敵環伺”。方圓一公里范圍內,她掰著指頭隨便一數,螺螄粉店不下十家。
要想生存下去,每家店鋪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春姑的店子,憑著“粉筋道,筍夠酸”的特色屹立八年不倒,并且還有越做越大的趨勢。
米粉和酸筍,自然是螺螄粉中最傳統而重要的配料。于柳州人而言,螺螄粉里無螺螄,卻必須有酸筍,無酸筍的螺螄粉無靈魂。
而隨著螺螄粉產業擴大,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一些螺螄粉品牌推出了不同風味的螺螄粉:從各種配菜的加料款,到番茄、龍蝦味的酸辣款,甚至還有人用榴蓮搭配起螺螄粉來??傊?,在柳州,市面上總能找到一款適合你的螺螄粉。
山東人張東杰來柳州已有12年,剛開始有些受不了螺螄粉的“酸臭味”,后來竟漸漸愛上,不可自拔,幾乎到了“一天不吃就有念想”的地步。她還總結出煮粉的小經驗:煮開的米粉,得用涼水激一下才“更Q彈”;青菜要多放,“一兩粉得配二兩菜”才更美味。
正如面對同一道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大家都會覺得,自己做的應該不比別人差。對于螺螄粉的品質,柳州的許多家商鋪同樣倍感自信。于是,當地才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家的螺螄粉是第二好吃的。”因為,第一必然引來爭議。
這種滑頭式的“廣告詞”,充分說明了螺螄粉之于柳州人的意義。這座城,已徹徹底底被螺螄粉所纏繞包裹。用夸張點的話講:連呼吸的空氣中,都飄蕩著螺螄粉的味道。
螺螄粉產業的突圍
關于螺螄粉由來的傳說,在柳州當地有許多種,現難以考證。但能確定的是,螺螄粉必然是由米粉而來,再在某一時刻遇見了螺螄湯,才成就這別具一般的美味。
柳城縣馬山鎮托寸屯是柳州聞名遐邇的“米粉村”。從當地村民的口中得知,村屯自制米粉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甚至更早。
42歲的韋丹軍靠著做米粉養活一家人。他是地地道道的“粉三代”,打出生起就見外婆做米粉,后來姨媽、岳父兩家人也做,他也自然而然傳承了祖、父輩的手藝。
柳城是“桂北糧倉”,產出天然優質的稻米,成為“托寸米粉”的最佳原料。韋丹軍的外婆,早年同三五街坊一起,收稻碾米,做成米粉,再拿去集市上賣。“真就是純手工,米都是用石磨一點點磨成漿的。”韋丹軍說,“三五人總共一天才能做20斤。量少,又非常辛苦。”
幫著韋丹軍家庭粉廠接電的柳城供電局六塘供電所客服班班長黃柳榮,30年前也曾是一名米粉工。他對于做粉的艱辛深有體會:“六月天,作坊里熱得很,又沒空調,打著赤膊還是一身汗。”粉價“七八角一斤”,“也就夠搞點煙錢”。
螺螄粉真正出現的時間,大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螺香”品牌創始人周小林是最早一批螺螄粉從業者。“當時柳南區老農貿市場那一塊兒很熱鬧,我爸就推著三輪車,一賣一整天。深夜都有人吃。”周小林之子周志松告訴記者。
其時,小攤小販是螺螄粉產業最基礎而廣闊的形貌,但距離產業化、規?;€很遙遠。制約其發展瓶頸的是,配料繁雜的螺螄粉難以長久保存。
變化發生在2016年前后。一批福建商人來柳州后發現并抓住了商機,成功制作出包裝螺螄粉。“螺霸王”“螺狀元”等品牌紛紛開始工廠化批量生產。抱團投資的福建商人,聯合柳州人的技術研究,逐漸攻克了螺螄粉保質期難題。
“像粉條起不起霉變,含水量是關鍵。12%、13%還是14%,差一個百分點,口感、保質期完全不一樣。這是政府配合科研機構、企業一起研究攻關完成的。”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胡小華告訴記者。
多方努力之下,螺螄粉知名度越來越大。不光李子柒等網紅,連柳州市長都開始帶貨,全國各地開起了螺螄粉連鎖店,包裝粉行銷全球數十國。更有網帖稱,螺螄粉被韓國網友盯上要申遺。柳州人意識到:從小吃到大的螺螄粉,終于火出圈了。
一個城市的綠色轉型
柳州市商務局數據稱,去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已突破500億元。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產值超千億元。
相比于柳州傳統的汽車、鋼鐵、化工等工業,螺螄粉的產業鏈寬泛得多。“產品加工屬于二產,但農產品配料的種植屬于一產,門店服務、貿易流通還屬于三產。”胡小華笑著說,囊括了三大產業的產業鏈。
產業的分散,讓供電部門統計用電量時,顯得“無能為力”。無論從哪一個門類來算,都不能完全包納。只能盡量統計那些明面上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
據廣西電網公司柳州供電局不完全統計,2017—2021年間,柳州網區螺螄粉及其配套生產企業戶數由22戶增至92戶,用電量由863.49萬千瓦時增至7258.24萬千瓦時。5年間螺螄粉企業用電量增長7倍多,年增速基本保持在45%至89%之間。
規?;?、機械化生產后,從稻米、香蔥等農作物的種植灌溉,到米粉碾磨加工,從酸筍豆角等配料的切割封裝,到冷鏈物流的運輸保鮮……毫不夸張地說,螺螄粉產業鏈的每一個主要環節,都離不開電。
“柳螺香”位于魚峰區的配料生產基地里,腌制過程中的酸豆角都要“吹著空調”。“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以下才行,高了就容易腐爛。”周志松還記得,5年前廠房未配備空調時,成噸的酸豆角散發出腐臭,“不得不倒掉,很心疼”。
柳州供電局副總經理沈濤認為,電力與產業發展該是同頻共振的關系。柳州螺螄粉產業的異軍突起,需要電力的支持。而電力也有責任和義務,助力柳州牢牢守住這一品牌。
甚至,廣西電網公司將網格化服務優勢落到每一位種養殖戶身上,以互聯機制形成“一戶一檔案”,定期上門,及時解決用電難題。大電網工程方面,金中、昆柳龍直流這僅有的兩條落點在廣西的南方電網西電東送直流大通道,全部落在柳州,為電力主網架穩定提供了堅強支撐。
即便在去年長期一度實施有序用電情況下,螺螄粉上下游企業用電也基本未受影響。“我們的錯避峰方案做了嚴格評估,綠色產業、高附加值產業要保,螺螄粉就屬于這類。”胡小華說。
千頃的水田、滿山的竹林青綠蒼翠,孕育出的螺螄粉產業,怎么看都生態綠色。柳州市傾力打造這一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表明了持續經濟綠色轉型的步伐。傳統以重工業為傲的柳州,近年來悄然把柳化、柳鋼做了搬遷,政府承受著GDP增速可能放緩的壓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也讓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若干年前,柳江鷓鴣江碼頭的水質發臭、魚蝦不可下咽,如今,生態環境部公布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柳州市連續兩年在全國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登頂。市民們曾痛罵“一淋雨就掉頭發”的酸雨之都的帽子也被摘掉,柳州華麗轉身,成為宜居花城。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到此旅游,感受那“一粉飄香、一花傾城、一江旖旎、一車風行”的魅力。賞花游江嗦粉,成了游客們到此一游的必備選項。數據顯示,去年“五一”假期,柳州共接待游客271.33萬人次,位居廣西第一,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都拋在身后。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倘若把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的歷史再往前推移千年,柳州史上最知名的“市長”柳宗元為這里帶來了柳色,也帶來了文明。從此,綠柳氤氳便是城市的模樣。
今日之柳州,正復蘇歷史之神采。(記者 帥泉 通訊員 鄒振遠 馬聰 張東杰 陸冬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