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浙江杭州余杭區供電公司啟動浙北片區電能質量綜合治理第二階段工作,組織員工將無功補償裝置、無源濾波器等設備運送到杭州市東部的110千伏謝村變電站等7座變電站內,準備更換變電站內原有的諧波治理設備。為打造綠色亞運,杭州供電公司作為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的先行示范,全力開展無功電壓技術降損三年行動,推進配網無功電壓技術降損示范區建設。
電能質量綜合治理是國網浙江電力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無功電壓技術降損管理提升三年行動要求、提升電能質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國網浙江電力深化電能質量參數采集感知,以杭州、寧波、嘉興、麗水供電公司為試點,加強分布式光伏并網后的電能質量管理,建設縣級配網無功電壓技術降損示范區,推進分布式光伏電能質量管理示范工程建設,全面打造供電電壓監測更全面、分析更智能、治理更主動的無功電壓線損管理體系。
開展諧波源頭治理
2月8日,余杭區供電公司員工張壯和同事來到杭州三星工藝玻璃有限公司,檢測企業的電壓質量。“自從去年你們指導開展諧波治理后,我們的用電電壓一直很穩定。”三星工藝玻璃公司相關負責人金瑞航說。
余杭區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大,配電網作為分布式新能源場站的接入點面臨較大的消納壓力。另外,大型數據中心、商業園區等應用的各類新型用電設備既對電網諧波電壓等電能質量水平產生一定影響,其自身正常運行也對供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以來,國網浙江電力在浙北片區試點開展城市電能質量綜合治理工作,引導企業管控諧波產生的源頭,全面開展存量客戶電能質量檢測和新增客戶電能質量預測評估,完成了113戶客戶的電能質量檢測分析,實現風電、光伏發電及金屬加工企業等19類易引起諧波擾動客戶的入網電能質量評估全覆蓋。該公司采取多站協同的分布式電能質量綜合治理方案,完成7座變電站無功補償、諧波治理設備改造和加裝,提升電網供電質量。
杭州供電公司運檢部副主任丁敬介紹,杭州供電公司投入了23套諧波治理設備,完成22條10千伏母線電能質量綜合治理工作,10千伏母線電壓合格率達到99.999%,5次諧波電壓水平下降65%,220千伏高壓電網5次諧波污染程度與改造前相比下降10.5%,提升了城市電網的供電質量。
此外,國網浙江電力以“電網一張圖”為基礎,開發新一代設備資產精益管理系統(PMS3.0)“電能質量管理”應用,融合電能質量在線監測、調控云、用電信息采集、配電自動化、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等系統數據,開展電能質量綜合分析,精準定位電能質量超標及擾動來源,以問題工單化管理推動區域電網供電質量提升。
推進光伏發電電量就地消納
2月6日,在浙江杭州中恒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電站里,富陽區供電公司員工徐毓安為企業運維人員講解如何監測“光儲充”一體化微電網的光伏發電、儲能關鍵信號,幫助企業客戶精細化管理新建的微電網。
中恒電氣公司是富陽地區最早探索光伏電站精益化管理的企業。2022年4月,富陽區供電公司通過布點光纖設備,完成中恒電氣公司微電網運行數據接入工作,實現富陽區供電公司調控主站端對微電網光伏電站的全景感知。
徐毓安介紹,企業微網的“儲能+充電樁”功能相當于多個大容量充電寶,能夠幫助企業將低成本的富余電能存儲下來,供需要時使用。
“去年,在我們廠區規模擴大2倍、園區產值增加30%的情況下,我們的最大網供負荷同比降低了60%。按照雙網模式運行,我們一年節省了113萬元。”中恒電氣公司用電負責人吳迪明介紹。
為了減少大量分布式新能源電源接入給配電網帶來的影響,國網浙江電力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接入配電網電能質量影響專題分析,研究制訂全場景典型設計方案,指導海寧尖山配電網柔性互聯換流站工程及2700多個光伏電站接入工程建設,在海寧、余姚試點開展光伏發電參與電網調壓調頻工作,解決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的供電臺區出現高電壓問題;在紹興上虞區的光伏電站試點安裝直掛式儲能裝置,通過儲能裝置參與電網調峰提高光伏發電就地消納能力。
深挖技術降損潛力
2022年9月20日,在杭州亞運村技術官員村5號配電房內,全國首個配電房臺區經濟運行裝置順利投運。蕭山區供電公司員工王龍手動切換配電房臺區運行方式,在小區用電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暫停一臺變壓器運行,啟動臺區經濟運行模式。
目前,杭州新建住宅配電房主要采用雙臺區供電設計,即配電房配備2臺變壓器,由來自不同電源的兩條10千伏線路供電。
“實際上,除了用電高峰期,配電房內兩臺變壓器負載率一般為30%到50%,只要運行一臺變壓器就能滿足配電房下全部負載設備的用電需求。”王龍介紹。
技術官員村5號配電房投運的臺區經濟運行控制裝置可基于低壓配電網負載情況,自動切換運行模式:當兩臺變壓器負載率低于80%時,裝置將停用其中一臺變壓器,降低損耗;當運行的變壓器負載率超過80%時,經濟運行控制裝置又會將小區供電模式切換到雙路供電。
國網浙江電力從電網網架優化、設備節能選型、電網經濟運行三方面入手,對高損變電站、配電線路、變壓器、臺區進行摸底調研,建立技術降損專家評估決策體系,實施電網經濟運行、自動電壓控制系統、主變壓器及無功設備增容改造。2022年,該公司共實施技術降損措施1825項,完成項目699項,累計減少電量損失2.5億千瓦時。(張蕾 孫志達 方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