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線距鐵塔4.02米,安全距離充足,帶電作業人員可以利用地電位作業法斷開引流線?!?2月6日,在66千伏峨小甲線27號塔帶電作業現場,遼寧遼陽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技術員范光哲用絕緣測距尺仔細測量,確定安全距離是否滿足地電位作業要求。范光哲使用的絕緣測距尺,是該公司張森創新工作室今年自主研發的一項創新成果。
以遼陽供電公司輸電工區帶電作業專責張森名字命名的張森創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8月份,現有成員19名,是該公司集教育培訓和科技攻關于一體的綜合創新實踐基地。近年來,該創新工作室主要圍繞輸電運檢、帶電作業等方面開展創新攻關,破解了多項一線技術難題。
苦干變巧干 搭建創新平臺
2009年7月的一天,當時還是輸電工區帶電檢修班班長的張森和同事發現利用傳統橫擔頭卡板更換絕緣子極易引發絕緣子脫落故障?!坝袥]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帶著這個疑問,張森利用業余時間查閱資料,分析傳統橫擔頭卡板存在的弊端。經過4個月的研究,他研制出了新型水泥桿橫擔頭部卡具。
這項發明因具有較高的經濟性和實用性,獲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張森在此次創新中獲得了成就感。漸漸地,他的發明越來越多??吹綇埳l明出許多創新成果,輸電工區帶電檢修班里一批愛思考的員工紛紛加入張森的創新隊伍,和他一起動手搞起了發明創造。班組員工袁一文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9月8日,袁一文負責完成66千伏耿鉛線導線展放工作。由于鐵塔地處山尖位置,導線向山下延伸,袁一文必須頭朝下趴在絕緣子串上,再用手把鋼絲繩掛在絕緣子頭部才能完成作業。他用盡全身力氣才把活干完。他和張森探討,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最終,二人決定研發一種可以不用人趴在絕緣子上作業的工器具。接下來的3個月,張森帶領袁一文和2名班組員工搜集所有涉及此項作業的塔型,繪制工具草圖。經過多次試驗、改良,2011年12月份,他們創新研發出了免出線多功能松(緊)線牽引器,解決了作業人員趴塔操作的問題。該工具獲得國網遼寧電力新技術應用二等獎。
接下來的幾年,張森帶著帶電檢修班員工邊干活邊搞創新。2012年8月份,為給這些有創新想法的員工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遼陽供電公司成立了張森創新工作室。該工作室也是遼陽供電公司第一個創新工作室。
立足生產實際 解決一線難題
“當時我穿著全套的均壓服登軟梯進入電場,在觸碰導線的一瞬間,電弧光從我指尖劃過。那種聲音和視覺沖擊讓我記憶猶新?!蓖趵渍f。
王雷是2013年加入張森創新工作室的。第一次進電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吹酵趵椎谋憩F,張森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能否不進電場就能完成帶電作業?”
2013年4月起,張森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搜集國內外相關資料,查閱帶電作業典型案例,可得到的答案都是作業人員必須進入強電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森從晾衣桿上找到了靈感,想到了用頂部安裝扳手的絕緣桿來開展帶電作業的方法。
帶電斷、接引流線作業是帶電作業最常開展的項目之一,如果這個項目能夠實現不進電場操作,意義重大。經過近一年的設計制作,張森和工作室成員于2014年6月份創新研發出了地電位帶電斷、接引流線操作桿,并詳細制訂了裝置的全套操作流程。該裝置可讓帶電作業人員不進入電場就能完成引流線斷、接工作,提高了帶電作業的安全性。
近年來,張森創新工作室不斷查找輸電檢修作業中的技術難點,突破了不少技術瓶頸。
2016年,針對緊湊型鐵塔上不易站位的難題,工作室成員曾海騰和同事創新研發出了輸電線路塔上操作平臺。該裝置在降低作業難度的同時,還可以擴大作業人員安全操作范圍。2017年,工作室成員又根據現場需求,開發出了適用于帶電作業的卡托式絕緣操作平臺。該平臺能夠加大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于2018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項。
截至目前,張森創新工作室已成功孵化創新成果72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23項,創新研發的39項成果獲得國網遼寧電力科技獎。
發揮傳幫帶優勢 培養青年員工
“把絕緣操作桿套在叉柄上,然后用螺母緊固。這樣就能讓絕緣子不再晃動了?!?1月4日,工作室成員賈東瑾向其他成員介紹如何使用他新研發的便攜式絕緣子扶正器。
賈東瑾2015年8月份入職遼陽供電公司,6個月后就加入了張森創新工作室,開始參與創新研發工作?!皠撔鹿ぷ魇医o我們這些青年員工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還為我們制訂了詳細的培養計劃。這些年,通過與前輩們交流學習,我的工作思路更開闊了?!辟Z東瑾說。2019年,賈東瑾在工作室其他成員的幫助下,成功研發出了一臺大截面導線自主巡檢機器人。該機器人降低了作業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幅減少了輸電線路巡檢時間。
自成立以來,張森創新工作室始終重視對青年員工的培養工作。工作室以抓落實抓實效抓持續為原則,每周四晚都會舉辦青年創新夜校。在夜校里,工作室內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會和青年員工分享創新經驗、創新思路,還鼓勵青年員工運用創新思維研發新工具,激發大家的創新熱情。工作室還將每月第一個星期三設立為創新工作交流日,組織創新工作室成員探討交流創新議題;每年邀請省內相關領域專家與創新工作室成員互動交流,推動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
“創新工作室不僅能解決生產技術難題,還能培養出優秀的創新人才?!睆埳f。多年來,張森創新工作室持續挖掘、培育青年人才,先后涌現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帶電作業競賽優秀選手獲得者劉思漢、遼寧省技術能手劉東興等一批青年技術人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