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祖國大地燈火輝煌,城市鄉村亮麗璀璨。電是夜晚的眼睛,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是工農業生產的基礎保障。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電。
20世紀50年代,電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是個陌生的概念。我的家鄉陜西臨潼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有電的。一條15千米的銀線連接了灞橋電廠和空軍療養院,點亮了臨潼的第一盞電燈。兩根電線、一個燈泡、一個開關,很多人跑去看這稀罕之物。大家在興奮之余,也盼望著光明的未來。后來,臨潼修建了第一座變電站、第一條10千伏線路,縣城有了電,火車站有了電,公社也漸漸有了電。
通電后,農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偶爾放映的露天電影是孩子們夜晚最大的期盼。在寧靜的夜空之下,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之上,看著電影幕布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父母的懷中沉沉睡去,是童年美好的記憶。那時播放的多是紅色影片,影片中的奮斗故事和英雄主義精神讓年輕一代熱血沸騰。
20世紀80年代末,我迎來了在部隊的第一個夏天。當時用電非常緊張,部隊晚上才有電。電對部隊指揮、快速出擊、后勤保障等都至關重要。有一次,部隊的配電柜燒壞了,整整停了半個月的電。那時我就想,電力工人怎么這樣緊缺,轉業后我也要當光明使者,守護萬家燈火。
20世紀90年代,電網發展加速?!包c燈不用油、磨面不用?!薄皹巧蠘窍?、電燈電話”都實現了。然而在偏遠山區,電依然是稀缺品。
臨潼屬于半山區半平原地形,山區有幾個鄉依然沒有用上電。山區居民對光明的期盼越來越強烈。那時候,國家撥一點、鄉鎮補一點、村民集一點,共同建設山區電網,為山區人民送去光明。仁宗鄉最偏遠的山區用上了電,村民高興得像過年一樣,敲鑼打鼓放鞭炮,感慨地說,咱山區有了電,再也不用點煤油燈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樣看電視,生活會慢慢好起來。
我轉業后,成了一名供電員工,見證了農電體制改革,見證了“戶戶通電”,見證了農網改造升級。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供電員工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凝結成的光明。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燈泡從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變成現在的LED燈,智能家居走進更多家庭,農村取暖用上“煤改電”,人們對用好電的要求越來越高。
三伏天的太陽,三九天的寒風,無論何時,哪里有用電需求,哪里就有供電員工的身影。幾代電力人辛勤耕耘,打造了如今的堅強智能電網。山川平原,河谷溝壑,那一座座鐵塔、一根根電桿,都是電力人挺起的脊梁;那一條條銀線、一串串絕緣子,都是電力人用汗水連接起來的。他們走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在條條銀線構成的五線譜上彈奏光明的樂章。
從1882年上海外灘亮起第一盞電燈,中國電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電網逐步實現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圓了幾代人的光明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