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是河南商水縣平店鄉劉大莊村全員脫貧后的第一個春節。2月22日,農歷正月十一,麥田中、大棚里、扶貧車間內,村民已經忙碌起來。脫貧戶、蔬菜種植大戶周立新說:“沒有王書記就沒有我這幾十座大棚。我得繼續將這個扶貧產業發展壯大,造福鄉親,才不辜負王書記的愿望。”
王新奇(左)查看貧困村民種植的蔬菜的長勢。
位于黃淮平原西部的劉大莊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2020年10月14日,就在河南省打響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戰,該村全員達到脫貧標準之際,商水縣供電公司駐該村第一書記、52歲的王新奇因突發心臟病在村委會辦公室不幸離世,告別了這塊奮斗了5年的土地。
干將駐村 迅速建起扶貧堡壘
地處黃泛區的商水縣,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匱乏,交通相對閉塞,脫貧任務重。
2016年,按照地方黨委和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部署,商水縣供電公司派出15名駐村第一書記支援全縣15個貧困村。劉大莊村有2277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135戶629人,兩項指標接近其他14個村總和的一半,是當地的扶貧“硬骨頭”。
2016年8月,黨建等專業工作經驗豐富的王新奇被選拔到劉大莊村駐村幫扶。平店鄉黨委書記陳靜還記得第一次見他的情形:“那天上午,在鄉黨委大院,商水縣供電公司負責人指著王新奇說,我們把最得力的干將給你派來了。”
當時,村里扶貧工作隊只有王新奇一個人。不等找好落腳的地方,他就開始在村里走訪。為了節約時間,他每天吃方便面,把村小學的一間廢棄房屋當寢室。
整理完走訪筆記,王新奇把重要信息貼在墻上隨時查閱。王新奇認為,扶貧手段可以多種多樣,最根本的是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扶貧工作提供組織保障。他召集村支兩委成員和全村44名黨員,結合村里當時情況,組織了一系列建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動。規范、穩定的黨組織生活,讓村里的黨員認清了扶貧形勢和自身職責。村黨支部對發展有了明確思路,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能干會干 扶貧舉措全面落地
王新奇和村支兩委制訂了“造血式”精準扶貧幫扶計劃,通過“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方式,建立瞄準機制、靶向療法,定點、定人、定向幫扶,“一事一策、一戶一法”,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精準扶貧。
2016年年底,王新奇著手調整劉大莊村農業種植結構。在村支兩委成員的大力宣傳下,部分村民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起了花卉、蔬菜、水果大棚。
土地流轉到特色種植業,村里的大量勞動力得到解放。王新奇多次跑到縣勞動局請教相關專家,并邀請他們來村里做勞動技能培訓。2017年年底,全村1315名勞動力中有892人外出務工,有了增收門路。
劉大莊村用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修建了水泥村道。村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飲水工程、文化廣場和圖書室項目等陸續實施,扶貧工作有了穩固的陣地。
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底,除兜底戶6戶20人外,劉大莊村599人脫貧,全村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等要求,在全鄉率先脫貧。劉大莊村將增加發展機會、增強發展能力作為最重要的事去辦,每年脫貧減貧目標都圓滿完成,并在省市各級檢查中獲好評。王新奇每年年度考核都獲得“優秀”的最高評價。劉大莊村黨支部被評為全縣優秀黨支部。
村里的大事小情 他都記掛在心上
自從來到劉大莊村,王新奇幾乎沒有休息日,每天基本沒在前半夜睡過覺。劉大莊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賀文亮說:“王新奇不是在工作,就在農戶家中走訪。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記掛在心上。”
王新奇的妻子周文超回憶,駐村幫扶5年里,他除了春節基本沒有回過家。家中老人生病住院時,他還在村里忙著更新脫貧檔案。本來有駐村書記輪換休息的機會,他卻主動留崗干下一任。
村里人說,王書記善良、細心、豁達。村委信息員樊珂珂是殘疾人。修建村委辦公室衛生間時,王新奇特意設計了讓輪椅順暢進出的通道。69歲的趙秀蘭腰腿不好,王新奇每次見到都會趕緊攙扶,還為她買來膏藥。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王新奇還在編寫村里的動態調整資料,確認每個貧困戶的脫貧信息。村民們說,王書記夜以繼日地忙碌,帶領他們脫貧,大家還沒來得及感謝,他就走了。
根據王新奇留下的資料,劉大莊村僅剩的7戶因病致貧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村子全員脫貧,人均年純收入達9960元,外出務工者每人每年增收3萬元以上;村民整體生活達到富足,所有貧困戶勞動力均有穩定收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