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規劃已經在緊鑼密鼓制定中。近日,多家能源電力規劃研究機構密集發布有關研究報告,預測“十四五”能源形勢。
上述報告中提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觀點,比如,未來水電開發潛力主要在西藏,水風光一體化發展將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抽水蓄能發展需求持續增加,功能定位也將呈現多樣化。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9.1萬億-9.5萬億千瓦時區間。預計2025年整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可能超過18%。而煤電被認為還需要適當的布局和發展。
水風光一體化發展將成重要路徑
作為全國唯一承擔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技術歸口管理工作的單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水電總院”)7月22日發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9》,也對2020年及中遠期行業發展進行了趨勢展望。
水電總院副院長易躍春指出,2020年及未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在生態優先前提下積極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未來水電開發潛力主要在西藏,伴隨著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水風光一體化發展將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二是抽水蓄能發展需求持續增加,“十四五”期間投產規模有望提速,功能定位也將呈現多樣化。三是風電發電成本和上網電價仍將持續下降,部分平價風電基地有序推動。四是光伏發電將成為上網電價最低、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式。五是生物質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產業化發展,其中非電利用、分布式開發將是未來的重點發展路徑之一。六是地熱能開發利用前景廣闊,重點體現在淺層地熱供暖(供冷)的分布式大型化發展、中深層地熱供暖的商業化開發模式推廣、以及“地熱能+”的廣泛應用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了水電和風光協同發展、抽水蓄能需求持續增加以及功能定位多樣化。
全社會用電量將突破9萬億千瓦時
電力規劃設計行業的“國家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電規總院”)7月30日發布了《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9》《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9》。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規劃研究部主任劉世宇表示,“新時代對各行各業的要求都是統一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下,電力工業在新時代中必須要重點解決好安全、綠色、高效三個方面的核心要素。“我們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將安全、綠色、高效三者形成統一辯證的有機整體,必須做到統籌協調。”
他介紹了電規總院對于“十四五”電力發展趨勢的初步研判。“‘十四五’首先要解決安全問題,必須要建立一個電力綜合安全的保障體系,守牢安全發展的底線。從過去來看,電力工業的安全保障側重于預測需求側的負荷電量,然后安排生產側的電源和電網建設,往往忽略了負荷側對于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在‘十四五’這五年,我們會重點調動電源側、電網側跟負荷側三個方面的力量共同形成一個高效安全保障體系。”
其次,綠色發展始終是能源電力發展的總體方向。劉世宇表示,“十四五”期間建議仍然堅定不移地有效提升新能源發電量占電力系統電量的比重。新能源要從注重裝機、注重系統消納能力進行轉變,優化新能源發展布局,同時要配合新能源的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系統調節能力,為新能源的并網消納創造有利的條件。
第三方面是效率。需要以創新引領電力系統的整體轉型升級,堅持高效發展路線。他表示,“主要通過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和生產體系來推動整個電力系統總體效率的提升。”
電規總院還提供了幾個量化預測指標。如,對未來五年全國電力需求進行了初步研判后認為,即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此基礎上初步預計,五年后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9.1萬億-9.5萬億千瓦時區間。此外,預計2025年整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可以超過18%。
電力規劃總院能源研究所所長陳錚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增速放緩,供需形勢總體寬松。他預計,“十四五”期間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5%,低于“十三五”前四年3.1%的年均增速,到2025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預計達到54.6億噸標準煤。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電力消費年均增速4.2%左右,低于“十三五”前四年5.6%的年均增速。
對行業很關注的尖峰負荷問題,電規總院根據全國各地區、省份不同的產業結構,用電結構特征,電力市場化推進程度進行了分批預測,認為未來五年我國尖峰負荷的控制規模有望達到5000萬千瓦。
煤電如何發展?
對于各類電源在“十四五”期間的安排,電規總院方面認為,核電仍然以保障安全為基本前提,重點發展沿海核電,同時要保護好內陸核電站址,新能源以市場消納為核心,重點在三北地區布局一些集中式大型新能源場站,同時在中東部和南部地區,結合負荷特點,分布式分散式地布局一些新能源電站。水電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仍然重點開發西南大型河流干流水電站。
劉世宇表示,“中小型水電對生態破壞程度各有不同,有的相對比較嚴重,所以中小水電我們持一個比較嚴控的觀點。”
“化石電源方面,首先我們希望整個電力系統更多發展一些天然氣發電,因為天然氣發電相對靈活,相對清潔。”但他也坦言,從“十三五”實踐來看,天然氣發電仍然受到氣源和氣價兩個關鍵因素制約,導致天然氣發電總規模沒有達到規劃目標值。“我們初步預計未來五年,制約氣電發展的氣價和氣源這兩個關鍵性因素不會發生特別重大的變化。”
基于這樣的判斷,電規總院方面認為,未來天然氣發展仍然集中在東部沿海以及一些經濟相對比較發達,財政相對比較充足的省份,如江蘇、上海、廣東、浙江這樣的省市。因為天然氣發電往往需要地方財政進行一定的補貼。
那么在非化石電源和天然氣電站充分布局的基礎上,還要不要布局煤電呢?這是當下能源行業內外都非常關注的課題。
劉世宇表示,電規總院對這個問題長期持科學客觀謹慎的態度。“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為了保證未來五年我國國民經濟長期向好的局面,支撐電力供應,經過我們分省,分地區,分時段的逐個計算,我們認為未來五年,煤電還需要適當的布局和發展。”
他介紹,經過計算分析,未來五年煤電布局重點首先是西部北部的一些以綜合能源基地開發為依托的煤電項目,這些煤電項目往往是要支撐這個基地內相應的新能源發展,形成風光水火儲聯合外送的綜合能源基地所必須的煤電項目。“同時還需要重點依托已經基本建成的蒙華鐵路運輸條件,在煤炭資源允許的前提下,重點在兩湖一江地區,以及華中東四省的河南地區,布局一些當地必須的支撐性的煤電。”
“同時東部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需要煤電建設,我們初步建議在負荷密度比較高,電力需求總量比較大的江蘇、廣東、浙江等地,還是要實事求是地發展一批保證本地電力供應安全的本地支撐性煤電機組。”劉世宇表示,“當然這些煤電機組,希望都做適應新時代煤電高質量發展的安排,必須同時滿足高效,低碳,清潔,有靈活性的特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