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也是雷雨多發的季節,春夏之際,烏魯木齊地區的大風、沙塵天氣時有發生,各項工程施工現場也逐漸增多。
為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結合區域特色,利用多方資源,早謀劃、細措施,積極采取行動,全面加強防外破工作,確保在大風季節線路、設備等完好。使隱患治理工作由平均30天縮短至平均7天,治理效率顯著提升,防控率達100%。
很多外型酷炫、功能多樣的裝備逐漸上線,為電網設備全面“把脈問診”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工作人員用這些裝備對電網設備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精細巡視檢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質效,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
科技賦能 天空中的“巡線工”
4月11日,晴朗的藍天中劃過一道螺旋槳的破空聲,一架無人機在空中飛過。“220千伏三坪昌線巡視正常,桿塔本體無缺陷,廊道無漂浮物。”該公司輸電運維三班線路運維工作負責人任成說。
“除了日常巡視之外,我們還定期組織了輸電線路防外破的培訓,主要是為了提高員工的應急處理能力,并在實際工作中共同探索防外破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該公司輸電運維四班副班長代連俊介紹。
據了解,烏魯木齊電網的覆蓋面積廣、地形復雜,山區險路不在少數,35千伏-220千伏輸電線路超過200條,光是山區和風區的線路就有71條,高海拔無人區線路總長度超過800千米,這為人工巡檢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過去,光靠人力巡檢很多地方無法輕易到達,耗時大且難度系數高。如今,無人機智能巡檢飛行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輸電春檢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了。
“我們通過算法分析,能夠對絕緣子、電氣連接金具等關鍵拍照部位進行提取,自動生成巡視航拍點,確保隱患排查不留死角。”代連俊介紹。
截至目前,該公司輸電運檢專業通過無人機智能巡檢對所轄106條輸電線路進行了巡視檢查,累計發現并治理了86處嚴重及以上缺陷,今年累計巡檢里程1300公里,保障了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激光炮”為安全防護增添利器
4月11日,風和日麗的一天,在白鳥湖公園開闊地附近有很多市民正在歡樂的放著風箏。而在這個季節,一些風箏懸掛在導線隨風舞動的事也時有發生。
不久前,該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帶電作業班副班長王得利接到了一則風箏線纏繞線路的情況匯報,他攜帶上“激光炮”立刻趕往現場。
在現場,王得利了解清楚風箏線的位置與纏繞情況后,選擇了適當的角度和位置架設好儀器,便開始作業。
王得利緊盯操作屏幕,小心的操作控制面板,精準定位異物,并調整功率值,隨著一聲“發射”令下,他按下發射按鈕。通過熱量集中灼燒,3分鐘后,220千伏線路桿塔頂端的風箏線飄落下來,異物消除完畢。工作人員則向周圍的市民群眾詳細講解了風箏對線路的潛在隱患。
“我們一般會重點對放風箏、垂釣等特定人群團體開展全面宣傳,實時掌握人群活動區域并及時展開宣傳講解,讓市民群眾選擇開闊場地,遠離電力設施。”該公司輸電防外破專責張楠說。今年以來,該公司派發電力安全知識宣傳單870余份。
“只有繼續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和員工的安全意識,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才能確保輸電線路在防風季節的安全穩定運行。”該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副主任劉玉龍說。
智慧“天眼” 保電實現“可視化”
“張班長,剛從保電線路通道在線裝置傳送過來的畫面顯示,有輛大型車輛正向咱們的線路靠近。”4月12日,在新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的智慧在線監控室內,值班員正時刻關注著電纜通道監拍裝置回傳的畫面,并在發現隱患后立刻向班長張彥哲匯報。
很快,收到情況匯報的張彥哲,根據保電安排找到并聯系到了最近的線路運維人員。10分鐘后,在線監控的大屏幕上接入了運維人員與車輛司機對話的實時畫面。
在運維人員耐心的溝通下,車輛安全開離線路,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外破隱患。
輸電線路是城市電網的動脈,在以前,巡視方式主要靠運維人員的“一雙腿”,耗時耗力,巡視的同時依然存在發生外破的風險,自從智慧在線監控平臺上線后,給保電巡視工作增添了一只“天眼”,真正實現了保電“可視化”。工作人員通過監視大屏就可以查看線路通道及防護區狀況,實現足不出戶便可“決勝千里”。
截至目前,該公司可視化預警處置消除隱患532處。
不負好春光,新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將持續緊跟季節和天氣變化,做好巡視防范工作,平穩有序推進春季百日安全攻堅行動,全力確保安全生產的平穩局面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也為接下來的迎峰度夏打下堅實基礎。(勾佳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