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服務隊名片
★名稱:國家電網湖南電力東方紅(衡陽紅雁)共產黨員服務隊
★成立時間:2011年1月
★獲得榮譽: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黃貢椒是湖南衡東縣三樟鎮義門村經濟合作社推出的特色農產品,承載著義門村人的致富夢。臨近黃貢椒出產季,6月28日,國家電網湖南電力東方紅(衡陽紅雁)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頂著烈日來到義門村開展志愿服務,幫助村民為150畝黃貢椒地安裝灌溉管線,到合作社加工車間維護機械設備,為黃貢椒大批量加工做好準備。
國家電網湖南電力東方紅(衡陽紅雁)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于2011年1月,下設10支小分隊。黨員服務隊積極開展農網改造、電力扶貧、送科技下鄉等工作,服務村民生產、生活;聚焦農業農村用電需求,不斷優化服務舉措,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在農網改造中當先鋒,常態化開展進農村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建強農網 改善農村供電質量
衡陽供電公司將推進鄉村用電問題專項治理作為重要任務,以黨員服務隊為依托,持續加快農網改造升級。
衡南縣東部鐵絲塘、花橋、冠市、寶蓋4個鄉鎮共有75個行政村,總人口20.19萬人,以前由地方小水電供電,2020年5月由衡南縣供電公司接管。
2021年除夕的前一天,花橋鎮荊家村的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慶祝該村完成農網改造。
為了精準掌握該片區農配網線路的數據,讓東部四鄉的村民用上安全可靠的大網電,衡南縣供電公司安排黨員服務隊人工采集線路數據。易軍等16名隊員用時4個多月,翻山越嶺,走了800多千米,完成數據收集。衡南縣供電公司依據采集來的數據快速啟動農網改造,新建10千伏線路120千米、低壓線路301.6千米、配電變壓器167臺,改善了32個行政村的用電條件。衡陽供電公司還組織黨員服務隊隊員走村入戶了解村民用電需求。
“很感謝國家電網,讓我們用上了大網電。以后,我們可以放心地使用大小電器,再也不用擔心跳閘了。”鐵絲塘鎮荊家村村委會主任曾祥華說:“村里的加工廠也能引進電氣化加工設備提高生產能力了。”
精準施策 助推農業產業發展
充足可靠的電能供應為村組發展提供動力,也提振了村民創業致富的信心。近年來,針對當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黨員服務隊精準施策,量身定制供電方案,為鄉村企業開辟辦電綠色通道、提供節能改造服務,助力農業產業豐產增收。
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因具備土壤和氣候優勢,非常適合種植茶樹。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山生態有機茶種植。茶葉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每年三四月的制茶高峰期,常寧市供電公司都會組織黨員服務隊隊員到塔山瑤族鄉開展志愿服務,義務幫助茶葉種植戶采茶,為制茶企業檢查維護生產車間用電線路等。
塔山瑤族鄉松塔村代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由當地村民合資籌辦的一家制茶企業。2018年以前,該公司只有兩臺揉捻機,殺青和烘干要靠燒柴,其他工序全靠人工完成,耗時耗力,出產的茶葉量少質不高。2018年,黨員服務隊隊員在定期走訪時了解到該公司的情況,向代發公司提出了“柴改電”的建議。代發公司聽取了建議,于當年年底引進了電氣化流水線制茶設備。2019年年初,全套電氣化制茶設備上線運行,代發公司當年的制茶產值同比翻了一番。
今年年初,嘗到甜頭的代發公司又增加了1臺大功率殺青機和1臺烘干機。黨員服務隊隊員再次主動對接,配合企業電工對生產車間配電線路和設備開展提質改造。“今年企業產值預計在500萬元以上,是5年前的5倍。”代發公司負責人歐陽石成說。
近年來,衡陽供電公司在每年的春耕秋收、排澇抗旱期間,都會組織黨員服務隊到田間地頭開展安全用電檢查和志愿服務。2021年秋季,該公司還開辟了“秋收保電快速通道”。只要村民有用電難題,黨員服務隊隊員就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幫助解決。
摸清需求 主動服務鄉村旅游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業發展步伐加快,衡陽供電公司以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服務旅游業發展為工作重點,組織黨員服務隊隊員主動上門,摸底鄉村旅游項目用電情況及配套電網建設情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專屬供電服務。
衡陽縣庫宗橋鎮華山村是衡陽市“網紅”鄉村旅游點。每年3月份,華山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踏青。3月16日,湖南省第二屆油菜花節分會場設在該村,2萬多名游客在這里賞花。衡陽供電公司成立了以黨員服務隊為主體的保供電小組,對涉及活動的餐館、民宿開展用電隱患排查,并高效快速完成了開幕式現場用電設施的安裝和線路架設?;顒蝇F場,黨員服務隊隊員全程值守,高質量完成了保供電任務。
黨員服務隊還配合鄉村旅游開展電氣化改造升級,推廣建設全電家居、全電民宿等。
近年來,珠暉區茶山坳鎮堰頭村大力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形成了山水田園,農耕體驗等多主題、多元化、多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
2019年以來,衡陽供電公司安排黨員服務隊隊員主動與堰頭村村“兩委”對接用電需求,采取分組、劃片、包干的方式保障該村電能充足可靠供應,推動了堰頭村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如今的堰頭村搖身一變,成了游客觀光游玩的熱門景點。越來越紅火的旅游業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新亮點。(汪繼生 文\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