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電網 > 地市報道

    回眸天水有電百年

    中國電力網發布時間:2022-04-29 00:00:00

      1974年,劉家峽水電站出線鐵塔遠眺。

      1998年,天水市第二期農網改造現場。 郭紀雄 攝

      地處甘肅東南部的天水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隴上江南”“羲皇故里”之稱。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游,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天水有著悠久的歷史。

      百年前,天水點亮了第一盞燈。1922年,天水老城東門外建起了制幣廠。為了解決制幣廠照明和動力用電兩個問題,電燈公司應運而生。電燈公司安裝一臺30千瓦的煤氣發電機,向制幣廠送電,點亮了城市的燈光,使天水成為繼蘭州之后甘肅第二個有電的城市。從電燈公司創立至今,天水電力事業走過了百年歲月。

      甘肅第一座水電站落地天水

      抗日戰爭期間,天水位于抗戰的大后方,沿海地區一些民族工商業遷移至此,電力需求增長。1942年,由于本地無煤,當地政府從外地買來兩臺柴油發電機。發電機于1943年9月投產發電,原電燈公司也擴建改名為天水電廠。

      當時物資短缺,柴油無法持續供給,天水電廠只能改用胡麻油發電。然而胡麻油發電耗油量大,每發一千瓦時電就要耗油一斤,加上設備陳舊,電廠事故頻出,月月虧損,經營難以為繼。

      1944年,天水開始開發水力發電,利用耤河(渭河支流)水資源建設小型水力發電站。專家經過實地勘查,將站址選在了天水城西王家磨師家崖。1945年,王家磨水電站建成投產。電站在耤河上修建兩座蓄水庫引水,裝機容量180千瓦。這是甘肅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這一時期,天水裝機總容量達298千瓦,年發電量約70萬千瓦時,基本只供市區部分照明及少數磨坊和小型機械加工廠等動力用戶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天水電力發展緩慢,到1949年發電總裝機僅有318千瓦,年發電量60萬千瓦時,建有6千伏輸電線路6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北電業管理局改造王家磨水電站引水渠、發電機組和供電線路,使這座瀕臨廢棄的水電站重獲新生。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鐵路、公路建設加快,天水交通條件改善,解決了煤炭輸入問題。1969年,甘谷電廠建成,安裝兩臺單機容量1.2萬千瓦的凝汽式發電機,基本滿足了社會用電需要,王家磨水電站完成了歷史使命。

      建成我國首座330千伏變電站

      1964年夏天,來自全國46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專家齊聚陜西西安,開展一項重大電力技術攻關。

      彼時陜西缺電嚴重,每周“停三供四”??蒲腥藛T和技術專家研究建設一條連接陜甘兩省電網的輸電線路,把黃河上游的水力轉換成電流輸送到八百里秦川,解決陜甘兩省用電緊張問題。330千伏劉(家峽)天(水)關(中)輸變電工程建設被提上了日程。這條線路的樞紐變電站——330千伏秦安變電站就在天水。

      1970年年初,3000余名工程技術人員進駐施工現場,在西起劉家峽、東至關中的施工線上開始了330千伏劉天關輸變電工程建設“大會戰”。線路架設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黃土高原上。這里山高路陡,溝壑縱橫。線路沿線的數萬名居民加入了工程建設。

      330千伏秦安變電站于1970年春開工建設,1972年6月16日建成投運。作為我國第一座330千伏變電站,秦安變電站建設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安裝現場就是330千伏電氣設備的試驗場。在試驗中,技術人員取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許多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此后330千伏變電站工程設計、安裝打下了基礎。

      1972年,劉天關輸變電工程投入運行,甘肅和陜西電網電力互供能力達30萬~40萬千瓦,實現“水火互濟”。至此,陜、甘、青三省電網連接成網。

      “戶戶通電”點亮大山深處的燈

      改革開放后,天水電力工業飛速發展。到1997年年底,天水率先在甘肅省實現行政村“村村通電”。1998年,一、二期農網改造工程使農村用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進入21世紀,在天水1.43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仍分散著1000多戶無電戶。2006年10月12日,天水市“戶戶通電”工程開工。無電戶分散在48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都位于邊遠山區及溝壑腹地,平均海拔1500米,難以開展機械施工,電桿必須靠人力運送。施工人員起早貪黑,跋山涉水,用絞磨機將一根根電桿運上了山。

      戶戶通電,讓無電地區居民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但由于自供區劃轉等管理體制變化,以及移民搬遷等因素,天水供電公司新增供區內產生了無電人口,必須采取大電網延伸的方式解決他們的用電問題。

      武山縣溫泉鎮馮河村就是一個位于大山深處的自然村,村民祖祖輩輩靠種地生活,全村13戶村民只有兩人去過縣城、見過火車。2007年9月24日15時40分,馮河村合閘送電,村民張衛國開心地說:“今天是我們村大喜的日子,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新的光明?!?/p>

      這一歷史時刻標志著天水市大電網延伸“戶戶通電”工程全面竣工。全市1104戶無電戶徹底告別了煤油燈,從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山丹花開紅艷艷,根根電桿架上山。銀線飛進小山村,煤油燈兒撂一邊。咱的日子好起來,黨的恩情暖心窩……”這首民謠是娘娘壩鄉湫池村村民許文杰創作的。戶戶通電后,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耙郧皼]有電,想知道國家大事都很難,現在可以看新聞了。有了電,我的第一個愿望是買個電磨機,磨面就方便了?!痹S文杰說。

      2021年6月30日,隨著天水市“十三五”配農網工程建設“百日攻堅”任務完成,天水全市農村實現動力電全覆蓋,戶均容量達2.14千伏安,天水市農村客戶實現了由“用上電”向“用好電”的轉變。(甘肅天水供電公司供圖)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