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上海反超西安,重新奪回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之位,在這場日趨激烈的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搶位戰中暫時勝出。
在上海日前發布的經濟“半年報”中,新能源汽車貢獻了重要的增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61.15萬輛,同比增長65.7%,新能源汽車工業產值增長69.8%。
來自陜西省工信廳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43萬輛,同比增長46%,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11.9%。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增長主要來自于西安,因此這組數據也意味著,今年以來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雖然繼續保持高增長,但是卻大幅落后于上海,想要重回第一城之位并非一件易事。
其實,上海反超西安并不意外,因為上海去年受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影響,特斯拉等新能源龍頭車企的產能釋放未及預期,而西安去年登頂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與上海的差距不足3萬輛,并未能形成壓倒性優勢,且產量高度依賴比亞迪。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1.52萬輛,其中西安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達99.5萬輛,占比高達97.9%。
高手環伺,今年誰將最終問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仍存懸念。
最重要的競爭對手當屬上海與深圳。上海在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中一直發揮著引領作用,這得益于一系列敢為人先的相關政策支持,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善的區域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至2022年,上海累計出臺了370余條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政策,積極招引造車新勢力設立總部和研發生產基地,構建了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后市場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合計擁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16.4萬余家,占全國的20.7%。
隨著特斯拉的持續熱銷,上汽系新能源產品的持續上量,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還將進一步上升。根據《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產業產值的35%以上。
上海之外,深圳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布局亦是謀劃多時。早在2009年深圳就入選首批“十城千輛”試點城市之一,以補貼為代表的方式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并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范圍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優勢城市。截至目前,深圳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86萬輛,新車電動化滲透率超60%,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鼓勵創新創業的營商環境下,當前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一超多強”格局,依托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構建了“三電”“三智”先發優勢,培育了比亞迪、華為、欣旺達等龍頭企業,囊括了整車、核心零部件、基礎設施等所有關鍵環節。近日發布的《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排行榜》顯示,深圳的新能源優質企業、新能源中小企業、新能源投資熱度集聚指數和城市綜合指數均在全國居首。
綜合來看,上海背靠龐大的消費市場,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以及全產業鏈配套能力,今年重回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是大概率事件,一向善于創新的深圳或將趕超西安位列第二,而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的西安或緊隨其后暫居第三位。面對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升級帶來的新機遇,三地都仍需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重點是超前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的汽車技術生態體系,推動汽車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記者 王彩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