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發布《三網融合》專著。這是合作組織基于中國特高壓電網和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實踐,結合交通、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出以能源、交通、信息三網融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
據了解,三網融合即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由條塊分割的各自發展轉變為集成共享的協同融合發展,在形態功能上深度耦合,形成廣泛互聯、智能高效、清潔低碳和開放共享的新型綜合基礎設施體系,實現能源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協同和價值倍增,是更具資源配置力、產業帶動力、價值創造力的發展模式,是基礎設施發展的高級形態。
創新新基建模式
“三網融合實質是三網由條塊分割的各自發展轉變為集成共享的協同融合發展,是基礎設施的高級形態和‘升級版’。”合作組織秘書局副局長陳葛松表示。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都具有動力層、物理層、數據層、應用層和業態層五層結構。
其中,動力層是實現網絡運轉的能量系統,目前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電能、氫能等能源形式;物理層是設施和設備的集合,包括電力設備、油氣管道、交通線路、運輸工具、光纜、基站、存儲和交換設備等;數據層是信息與數據的集合,包括系統數據、企業數據、用戶數據等;應用層是業務與服務的集合,包括規劃、建設、運行、營銷、管理等各類業務,以及用能、出行、信息等各項服務;業態層是三網利益相關方及合作模式、機制的集合,包括政府、企業、用戶等相關方,以及各類商業模式、市場交易機制等。
“盡管三網功能不相同,但在同一層,三網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和內在聯系,可以通過分層對接,實現能源、設施、數據、業務和產業融合,發揮網網協同優勢,提高效率效益。”陳葛松說。
對此,西南交通大學物流研究院院長張錦表示,三網融合是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基建的重要形態,之前可能大家都認為新基建就是傳統的基建+5G,其實忽略了在物理層融合、業態層創新、動力層耦合的三網融合模式。
張錦說:“近些年,特別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問題和短板,如發展粗放、系統化不夠、綜合程度較低、互聯互通性較差,以及協作、共享、綠色發展模式不足等問題。三網融合恰恰是在物理空間層面、供需耦合機制、建管運模式上有創新的一種新基建模式。”
“多站融合”車聯網綜合效益初顯
據了解,在能源領域,集先進能源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于一體的智能電網,能促進清潔能源高效接入和“源-網-荷-儲-用”友好互動,提升能源系統效率和安全供應水平,目前我國建設了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智能變電站超過5000座,公共充電樁56萬個,智能電表超過5億只。同時,在交通領域,以電能/氫能替代化石能源作為交通驅動力,將推動交通行業快速脫碳。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能源、交通技術不斷集成融合,催生電力光纖、電力載波通信、車聯網、自動駕駛、綠能數據中心等新應用。
陳葛松表示:“三網融合能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如目前合肥建成的集光伏電站、儲能站、數據中心站、5G基站、電動汽車充電站和換電站等于一體的“多站融合”示范項目,在土地資源高效利用、能源系統高效運行、降低用戶充電成本等方面產生了顯著效益。
“此舉能集約利用土地廊道等資源,減少生態空間占用,建設環境友好型基礎設施體系,實現自然資源全面節約和可持續利用;推動基礎設施用能清潔化,加速能源、交通行業脫碳,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陳葛松說。
再比如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通過“大云物移鏈智邊”等技術,在用戶充電過程中自動感知電量信息、臺區負荷變化,自動分析用戶用車需求,有序安排電動汽車充電時段和功率,滿足用戶充電需求。目前,通過智能充電,電動汽車車主已可以利用負荷低谷充電,全面降低充電成本,輔助參與電網調峰調頻,在助力電網安全運行的同時,提升充電設備利用率。同時,通過V2G(車網互動)技術,用戶還可以在電網用電高峰時向電網反送電,令電動汽車成為移動的儲能電站,并獲得參與電網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車聯網平臺就是三網融合體系協作共贏的具體表現,可以為社會創造新的發展動能,企業要敏銳地把握住市場機遇,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去創新項目、搭建平臺、開發建設,優先找到行業的發展痛點,通過價值提升得到紅利,找到三網融合的發展契機。”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呂廷杰表示。
創新發展需市場、資金、政策保障
當前,三網融合技術裝備在全球范圍推廣應用,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功能日趨完善,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和價值。其中,在技術方面,特高壓、智能電網等能源技術日趨成熟,電氣化高速鐵路、電動汽車等交通技術蓬勃興起,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推動電力光纖通信、車聯網、自動駕駛等跨界融合技術不斷創新,為三網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業內專家表示,以三網融合為抓手,發揮我國在特高壓、高鐵、5G等領域優勢,搶占基礎設施發展制高點,有利于我國以更高水平融入世界經濟,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張錦表示,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在三網融合領域,一定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創新項目、搭建平臺、開發建設一些符合三網融合需要的新基建產品,重點要加強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研發,在能源、信息、交通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推動跨行業政策協調,為三網發展提供市場、資金、政策保障。
此外,陳葛松還認為,發展三網融合重點要秉持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精神,打造跨國界、跨領域、跨專業的國際合作平臺,推動有關國際組織、社會團體、企業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同參與三網融合發展,在政策機制、技術標準、國際規則、理念傳播、工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不斷擴大利益共同點,實現各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評論